避險基金
避險基金起始於1920年代的美國,葛拉漢 (Benjamin Graham)可以說是這類基金的創始者,到了1949年,美國人瓊斯 ( Alfred Winslow Jones),首次將一個基金中,建立股票的融資做多及融券放空部位,並建立經理人績效獎金制度,當時瓊斯避險基金績效超越同期所有的共同基金,震撼整個投資界,稱為避險基金之父。[1]但避險基金卻也讓投資人卻步,在於一九九七年投機大亨索羅斯看準泰國經濟泡沫化,大舉利用避險基金賣空泰銖、買美元,造成泰銖一夕暴跌腰斬,引發亞洲金融風暴。另外就是一九九八年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號稱有兩名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坐鎮,卻因過度槓桿操作,最後出現倒閉的慘劇。
避險基金 | |
---|---|
避險基金是利用財務工程為基礎,同時運用現貨和衍生性金融商品,透過此基金在募集時所設定的投資策略來賺取絕對穩定的報酬。而避險基金主要的精神在於經理人巧妙運用多空部位來規避市場風險,所以經理人都以追求絕對報酬目標。避險基金在信託契約中會明定操作策略,以後基金經理人將依據此操作策略利用財務工程製作操作模型來交易。[2]其實避險基金的概念和傳統的共同基金一樣,都是匯集大眾的資金,委託專業經理人管理與投資,利潤與虧損亦由投資人承擔。但傳統的基金是採用買進/持有股票、債券或其他貨幣市場工具的操作方式,而避險基金則是運用單一或一組投資策略進行交易操作,以達到規避市場風險的目的,且由於部位較不受市場風險影響,所以經理人都以追求絕對報酬為操作目標。
優點
- 1.不用看盤、不用擔心股市崩盤、不用管匯率利率,分散資產配置走勢和一般股市債市都不同
- 2.想追求複利效果,短時間確定正報酬,可以加速複利效果(季複利)
- 3.資金夠大時可以客製化資產管理需求
- 4.最好的經理人都在私募(因為待遇較高)
缺點
- 1.難遇到,通常都是透過轉介紹
- 2.難分辨,需要自己有一定的判斷能力以防詐騙
- 3.資金門檻高,通常最低金額是1000萬以上
投資標的或投資地區,主要以投資策略作為分類。一般而言,避險基金策略可以概分如下:
- 1. 固定收益證券套利:投資於利率相關的證券商品,透過同類型債券或相關商品的暫
時性價差獲利,例如當市場供需失衡,新發行公債的價格高於早期發行公債時,賣 出價格高的新發行公債並買進價格低的早期公債藉此套利。而這些相關工具間的價 格差異通常很微小,因此套利者通常會運用槓桿操作以放大獲利的倍數。
- 2. 股票市場中立套利:投資於股票,套利者通常運用複雜的計量模型選股,然後買入
預期表現將優於市場的股票,並放空表現可能劣於市場的股票,藉由平衡兩種部位, 使投資組合不受任何整體股市價值突發事件所影響。由此可知,套利者的獲利能力 來自於選股的能力而非對市場方向的判定。
- 3. 可轉換債券套利:投資於可轉換債券。可轉換債券是指債券持有人可以將所持有的
債券經轉換程序後,向發行債券的公司換取股票。一般而言,債券在發行公司股價 下跌時,因可獲取固定的債息而不會隨股價同時下跌;而當發行公司股價上漲時, 因可轉換成該公司股票而會隨著股價一同上漲。套利者藉由買進可轉換債券、賣出 標的股,從債券與股票的複雜定價中獲取利潤。
- 4. 購倂(風險)套利:在企業進行購併時,套利專家藉由專業判斷該購併案的成敗,
藉由買進被購併公司的股票並賣出收購公司股票來鎖定換股獲購併利差。
- 5. 危難證券:投資於財務發生困難即將破產、已宣告破產或進行重整的公司,由於公
司面臨危難,市場大量拋售公司證券,如認為在重整後公司會有轉機,或是在清算 後的資產價值大於債務,即能以超值的價格進行投資。危難證券專家憑藉著正確預 測陷入危機的公司完成重整或清算後的價值,以從中獲利。
- 6. 特殊事件導向策略:專家投資於企業生命週期中的重大事件,例如破產、合併、收
購或是公司的轉投資等事件發生。因特殊事件的發生存在著風險的不確定性,若專 家能正確的預測結果則能從該事件中獲利。
- 7. 總體投資:分析研究各國總體經濟及經濟政策,判斷各國貨幣的強弱勢及股市、利
率的走勢,如預期美元走弱、歐元走強,則放空美元、買進歐元。
- 8. 放空:專家根據基本面、技術面或特殊面或特殊事件而放空現股,偶爾也會利用衍
生性商品來保護其空頭部位,例如買權(call option)或指數期貨等。部分以多頭部 位為主要操作策略的傳統基金,購買放空型避險基金,作為經理人的避險工具。
- 9. 新興市場:新興市場避險基金經理人將重心放在發展比較不成熟或市場波動較大的
新興市場上,如俄羅斯、韓國、印度或南非等地。這些新興市場的潛在風險比主要 工業國高,同時也潛藏較高的利潤。經理人憑藉著專業知識與市場實地訪查後所擁 有的第一手資訊,利用新興市場的無效率所導致的市場價格失衡,從中獲利。[3]
目錄
影片
【財經一路發】從避險基金爆倉看華爾街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