邁克爾·揚
邁克爾·沃倫·揚(英語:Michael Warren Young,1949年3月28日-),美國遺傳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75年獲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博士學位,1978年起任洛克菲勒大學教員,後成為該校副校長。2013年獲得邵逸夫生命科學及醫學獎[1],後於2017年與同屬美國籍的邁克爾·羅斯巴什和傑弗里·霍爾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3][4][5][6] 。
邁克爾·揚 Michael Young | |
---|---|
出生 |
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 | 1949年3月28日
國籍 | 美國 |
母校 | 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 |
機構 |
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 斯坦福大學 洛克菲勒大學 |
知名於 | 晝夜節律 |
研究領域 |
時間生物學 生物學 |
獎項 |
邵逸夫生命科學及醫學獎(2013)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7) |
目錄
邁克爾·揚 的 生理時鐘研究[6]
源起
想想下列情況:
- 下午3點已飢腸轆轆,但過了晚餐時間就沒有食慾了;晚上7、8點左右就想上床睡覺,然後凌晨4點左右醒來就無法再入睡。
- 從美國東海岸飛到西海岸,其間有3小時的時差,為期一週的商務旅行或度假後,身體才剛適應新地區的作息時間表,卻又必須馬上返回東海岸,再次要適應以前在東海岸的例行時間表。
想到這些,是否有時感覺生理時鐘(如圖一)在和自己開玩笑!
拿果蠅作實驗
邁克爾·揚 和同事作了以下實驗:
- 幾乎每天都讓一批果蠅從紐約到舊金山 或 從舊金山到紐約,用以模擬旅行的時差效應。果蠅被放在恆溫箱內進行模擬旅行,一路上,恆溫箱中的燈隨著兩個城市之間太陽的起落而照亮或熄滅,模擬如同我們人類經歷從 A地 到 B地 一路上的時差效應。
- 利用橫貫大陸的高速公路識別,研究了幾種基因的功能,這些基因似乎正是生物時鐘構件中的齒輪,而生物時鐘則控制著從果蠅到老鼠和人類等大量生物的晝夜週期。
人類的生物時鐘
果蠅的定時活動
- 1986年,邁克爾·揚在洛克菲勒大學的研究小組與由布蘭迪斯大學的Jefrey Hall、布蘭迪斯霍華德休斯醫學研究所的 Michael Rosbash 團隊一同發現,3隻突變果蠅在被稱為 Period(或Per)(如圖二)的單個基因上具有3種不同的變異。他們得出結論,Per基因在某種程度上積極參與了果蠅晝夜節律的形成和節律幅度的確定。
- 在一系列實驗中,他們發現 PER蛋白 和 TIM蛋白的生產形成了一個時鐘樣的反饋環。在per基因 和 tim基因的蛋白質濃度變得足夠高從而使二者相互結合之前,per基因 和 tim基因都是有活性的。當兩種蛋白質結合在一起時,它們就形成進入細胞核的複合體,關閉製造蛋白質的基因。幾小時之後,酶降解蛋白質複合體,基因重新開啟,迴圈又一次開始。
移動生物時鐘的指標
並非只有果蠅才如此
前景
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原因[5]
- 為什麼你從臺灣飛到美國當晚,明明很累卻睡不著,等到白天時,明明該醒著的時候,卻又很睏,一躺就沈沈睡去?但很奇妙的,過幾天以後便可以與當地的人們一同作息。等到束裝回國後,又要再來一次「調時差」?
視頻
參考資料
- ↑ 得獎人簡介
-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7. Nobel Foundation. [2 October 2017].
- ↑ The Nobel Prize in Physiology or Medicine 2017
- ↑ 2017諾貝爾生醫獎——晝夜節律
- ↑ 5.0 5.1 2017 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掌管晝夜律動的生理時鐘
- ↑ 6.0 6.1 新晉諾獎得主邁克爾·揚:我用果蠅揭開生物鐘的面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