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邁克爾·沃倫·揚英語:Michael Warren Young,1949年3月28日),美國遺傳學家、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

邁克爾·揚
Michael Young
出生 (1949-03-28) 1949年3月28日(75歲)
美國佛羅里達州邁阿密
國籍 美國
母校 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
知名於 晝夜節律
獎項 邵逸夫生命科學及醫學獎(2013)
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2017)
科學生涯
研究領域 時間生物學
生物學
機構 德克薩斯州大學奧斯汀分校
斯坦福大學
洛克菲勒大學

1975年,獲得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博士學位。

1978年,起任洛克菲勒大學教員,後成為該校副校長。

1984年,他的團隊克隆出果蠅的周期基因,這個基因能夠調節果蠅的生物鐘。揚之後的研究還揭示了更多生物鐘相關基因,以及它們產物的運作情況。[2]

目錄

了解睡眠障礙

幾年前的夏天,在新墨西哥州的一次散步中,美國的邁克爾·沃倫·楊(Michael Warren Young),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和醫學獎得主和他的妻子遇到了一種叫做科羅拉多四時鐘的植物。在2點鐘,他們注意到所有的花朵都顯得枯萎並且緊緊地封閉著。四個小時後,在回程中,他們驚異地看到同一棵小植物開滿了花朵。

花朵開閉的節奏被認為是由於其授粉媒介-鷹蛾的行為所致,它在夜間活躍。在這種沙漠環境中,水是寶貴的,但需要打開水華。因此,這似乎是一種在乾旱環境中節約用水的策略:可以在與授粉者行為相匹配的時間進行授粉。

這些無處不在的日常節奏的另一個例子可以在實驗室囓齒動物行為的記錄中看到。在黑暗中持續近一個月的動物會表現出精確的日常運動節奏。這種行為的規律性是如此一致,以至於您可以在每天的幾分鐘內預測出動物何時開始活躍以及何時開始入睡。這些節奏很少,恰好是24小時。

取而代之的是,它們的物種特定時期比24小時要短一些或更長一些,因此,它們被稱為晝夜節律(大約一天)。因為它們不需要持續的生產環境週期,所以科學家意識到這些節律必須依靠內部的生物起搏器。[3]

榮譽與獲獎

2013年,獲得邵逸夫生命科學及醫學獎[4]

2017年,與同屬美國籍的邁克爾·羅斯巴什傑弗里·霍爾共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5]。為由於發現調節分子機制的貢獻晝夜節律,在人類和其他生物體中的24小時生物活動。之間的關係的楊氏闡明基因在和行為果蠅 果蠅果蠅提供了新的洞察人,包括定期,日常生理過程的新陳代謝及睡眠。獲得了2017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