邂逅霭里最美的晨雾(刘斌)
作品欣赏
邂逅霭里最美的晨雾
当霭里还在睡梦中轻轻低语,那缕薄雾如轻纱般悄然降临,将山村温柔地包裹。她是大自然神秘的画笔,在山间挥洒出一幅如梦如幻的画卷,让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之中。
初冬的霭里村,漫山遍野的枫叶似火,金灿灿的菊花点缀其间,与徽派村落交相辉映。透过那缕薄雾,远处的山峦宛如娇羞的少女,隐匿在白纱之后,只露出隐约的轮廓。落羽杉挺拔而立,如同忠诚的卫士守护着这片深情的土地。霭溪河蜿蜒流淌,宛如一条洁白的缎带,串联起古桥、古树、古井、古道和古老的村落。漫步在这乡间小径上,仿佛穿越时光,走进了世外桃源。
《诗经》有云:“野有蔓草,零露漙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雾霭中的清晨,霭里披上了薄如蝉翼的面纱,万物蒙上晶莹的露珠。邂逅霭里的“零露漙兮”,好似邂逅《诗经》里的女子,闯进一幅娉婷袅娜的水墨画。晨雾弥漫在山谷间,缓缓流动,时而聚集成团,时而又分散开来,如同一群调皮的小精灵在林间嬉戏。远山如黛,时间仿佛慢了下来,一切都变得更加安静而平和。鸟儿清脆的鸣叫声和空气中夹杂着泥土的清香,让人的心灵瞬间得到净化,暂时忘却了生活的忧烦。漫步在氤氲的晨雾中,每一步都像踏在云朵之上,每一次呼吸都仿佛是大自然的恩赐。
随着太阳逐渐升起,金色的光线开始穿透晨雾,洒落在树木和草地上。此时的雾不再是单一的白色,而是被染上了一层淡淡的金黄色,与周围的山峦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村民们开始了他们一天的生活。有的挑着水桶去井边打水,有的去浣衣,有的扛着锄头走向田间。
霭里村,位于安徽芜湖南陵县,由格里和格外两村合并而成,被誉为“天然氧吧”和皖南的“香格里拉”。村子因常年云雾缭绕,宛如人间仙境,故得名“霭里”。仓里中心村历史悠久,发端于唐宋,兴盛于明清,因仓廪充实、民风淳朴、尚礼崇仪而闻名。相传诗仙李白曾到南陵小格里留下《山中问答》:“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桃花流水窅然去,别有天地非人间。”诗中的碧山,正是今日的岑山,位于霭里村与泾县、青阳县的交界处。芜湖市首个乡村书房——“自闲书社”,就是取自李白《山中问答》中“问余何意栖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闲”中的“自闲”之意。李白钟情芜湖,更偏爱南陵,曾先后来南陵寓居三次,创作咏南陵的诗歌共有 26 首。其中《南陵别儿童入京》中“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广为流传,至今仍妇孺皆知。
沿着格里路前行,首先遇见的是桥头村。这里卧着两座桥:一座名为“诗仙桥”,一座名为“罗隐桥”,桥下流水潺潺,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历史。相传罗隐的父亲曾在南陵任过梅根冶炼官。罗隐去石台,在一座“上七下八”的“高岭”下寻着了正在那隐居的杜荀鹤,方知张乔已经去世多时。此后,罗隐就一直在皖南的一个叫梅根浦的地方隐居下来。至于当年的梅根浦是否就是今天的小格里还有待考证。仓里路、诗仙桥、罗隐冲、状元村、母子井、方圆亭、自闲书社……每一个角落都是时间留下的印记,构成了一幅幅精美的油画。
告别桥头村,继续前行,便来到了霭里最早的美丽乡村——大木山村。大木山从多年前开始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发展乡村旅游,重点打造了十里画廊,用四季不同的鲜花景致,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在霭里的五个中心村里,仓里村保存最完整的传统民俗和农耕文化。每年腊月二十三会举办“村长有约——到霭里过小年”民俗节活动,春耕秋收时还有“社日”、“春祈秋报”仪式,这些活动让人们找回儿时过年的热闹景象,感受浓浓的乡村年味。
在仓里村的村口,矗立着两眼清澈的“母子井”,始建于明代,上千年来一直为村民提供用水保障。来仓里旅游,最值得参与的是丰富的民俗活动,品尝霭里“八大碗”,这是热情好客的霭里人宴请亲朋好友、招待远方客人的传统习俗。老鸡汤、红烧小河鱼、霭里小炒、狮子头、仓里子糕等组成的“八大碗”,不仅是一顿美味佳肴,更是一种传承千年的情感纽带。
沿着主路一路向前,便走进了格里胡村。这里位于岑山脚下,与青阳、泾县隔山相望,村中古树森森,流水潺潺。如果说仓里村是大家闺秀,声名在外,那么格里胡则宛如小家碧玉,如同一块未经雕琢的宝玉,清新婉约。
“霭里,爱你的地方”,一颗皖南遗落的明珠,天然去雕饰。这里的每一寸土地都散发着宁静与和谐的气息,每一处景致都是大自然最纯粹的馈赠。古老的村落与现代农业文明相结合,潺潺的溪水在吟唱悠远而绵长的歌谣。
当我踏上归途,心中充满了不舍与期待。望着车窗外渐行渐远的山水,这个被雾霭眷顾的小镇,一草一木的清香,一砖一瓦的古朴,犹如初见在水一方的佳人。晨雾中的霭里,像一个天然氧吧,悄悄地弥漫在我的心里,恍如隔世……[1]
作者简介
刘斌,退役军人,南陵报社主编,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安徽省报告文学家协会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