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鄧姓

[圖片網址 來自網絡的圖片]

鄧姓,中華姓氏。第一支相傳出自黃帝時代的古鄧國。第二支出自姒姓,為夏禹的後裔。第三支源出子姓,為商朝皇族的裔孫。商王武丁滅了姒姓鄧國,隨之封其叔父曼季於河(注指漢水)北的鄧,並賜姓曼,侯爵,在今河南鄧州。公元前678年楚文王滅鄧祁侯,鄧國亡,子孫以鄧為氏。在西漢時形成了著名的南陽望族。曼季是鄧姓族人公認的始祖,子姓鄧氏是組成漢族鄧姓群體的最主要成員,其歷史至少有2600多年。

先秦時期,鄧姓主要活動於黃河中下游的河南一帶。秦漢時期,鄧姓很快散布到四川、陝西、江蘇等地。河南是鄧姓的發祥之地,南陽郡鄧姓的開基始祖為鄧況,在漢朝中葉,自楚徙居河南南陽新野。到東漢光武帝時,南陽鄧姓達到頂峰,太傅高密侯鄧禹是南陽鄧姓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後來鄧姓衍生出多個著名支派均為鄧禹的子孫。東漢是鄧姓最輝煌的時代。南陽鄧姓對以後的鄧姓家族影響極大,因此,有「天下鄧姓出南陽"之說。西晉末,鄧姓大批從河南向南方移民,直達福建、廣東。唐宋時鄧姓的主體已經跨過長江分布於湖南、江西、四川地區。到了明清時期,鄧姓基本上奠定了今天的分布局面。明末鄧姓始入台灣。

鄧姓名人有:鄧子龍、鄧世隆、鄧景山、鄧攸、鄧世昌、鄧恩銘、鄧小平、鄧稼先、鄧穎超等。

歷史發展編輯 播報 起源演變 部落名 炎黃時期的鄧氏部落。這個部落的首領叫鄧伯溫,曾在黃帝時期加入中原地區的部落聯盟,成為黃帝的大臣之一,並跟隨黃帝與蚩尤在涿鹿之野打仗。可見,當時鄧氏部落的地位是很顯赫的。這是鄧姓最早的傳說記載。 [5] 金天氏說 金天氏繁衍分支出鄧氏。黃帝的孫子高陽氏顓頊,曾封賜東夷族首領金天氏少昊一個有功德的兒子在鄧地,世代繁衍並分出很多支系,其中一個分支就姓鄧。 [5] 姒姓說 源於姒姓,是夏禹的後裔。夏禹曾孫,即第四個夏王仲康,封其有德行的一個兒子在古鄧林之地,建立媯姓鄧侯國,在今河南鄧州南。這個鄧國前後存續了800多年,後來被商國武丁所滅。此後,鄧國的遺民就以國名為姓。現在鄧州西南30公里外還有鄧林鎮等古鄧地地名。 [5] 子姓說 武丁 武丁 為商朝皇族後裔。商王武丁滅掉姒姓鄧國後,封其季叔曼於河北(今河南南陽)為鄧侯,建立鄧侯國。曼是南庚帝最小的兒子,所以又稱曼季。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子姓鄧國尊周室朝服於周,得以倖存。後南遷到湖北襄樊北的古鄧塞,成為周王朝在南方較為重要的異姓侯國。公元前678年,楚文王滅鄧國,延續了570多年的鄧侯國鄧氏族人,紛紛從鄧國播遷到全國各地避難。鄧侯子孫及百姓為紀念故國,以國為姓,史稱鄧姓正宗,全國鄧姓大半都出自這一個源頭,曼季是鄧姓人公認的始祖。 [5] 避難改姓 此外,還有其他姓氏因避難而改姓等情況。五代時,南唐後主李煜封第八個兒子李從鎰為鄧侯。宋太宗詔捕南唐宗室,李從鎰的兒子李天和為避難,逃到湖南安化,以父爵位改姓鄧。 [5] 少數民族 源於蒙古族,屬漢化改姓為氏。 據史籍記載:蒙古族珠爾奇氏,亦稱朱爾奇氏、珠勒沁氏,源出成吉思汗四世祖合布勒的長子斡勤巴兒合黑,以長子地位挑選百姓中最勇敢善戰者單建主兒乞氏族,在元朝時期為蒙古主兒乞氏部落,世居薩爾哈占(今新疆河薩爾托海鄉薩爾哈仁村)。後有滿族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urki Hala。清朝中葉以後,蒙古族、滿族珠爾奇氏多冠漢姓為鄧氏、朱氏。 [6] 源於滿族,屬漢化改姓為氏。 滿族姓氏德敦氏、棟阿氏、董佳氏冠漢姓為鄧氏。 [7]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漢化改姓為氏。今壯族、哈尼族、土家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鄧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鄧氏,世代相傳至今。 [8] 得姓始祖 武丁,即鄧姓出自子姓或曼姓說的得姓始祖。商朝時,商王武丁封其叔父曼季於鄧國,同時封其為侯爵,後來曼季建立了鄧國,人們稱他為鄧侯,鄧國經西周、春秋,一直延續了近600多年,西周時,鄧國是周朝南方較為重要的諸侯國之一,至魯莊公十六年(即西元前678年),為楚所滅,鄧侯子孫為紀念故國,便以國名為姓,其後人尊武丁為鄧姓的鼻祖。 [3] 遷徙分布 綜述 鄧姓發源於河南南陽古鄧國(今河南省鄧州市),大舉南遷於東晉之時,早於漢代播遷入閩、粵 。漢代中期,鄧況自楚徙居南陽鄧州。東漢初,因族人為光武帝劉秀的中興漢室立下大功及與東漢皇室的親戚關係,一躍而成為東漢最顯赫的家族。但至東漢安帝時,有人誣告鄧弘等曾反對立安帝,引起安帝不滿,因而使鄧氏遭受了一次大的劫難。此後,南陽鄧氏不斷外遷,有南至湖南、湖北者,也有西至山西、甘肅者。 東晉十六國時,中原鄧氏大舉南遷,分布於江南許多省份,以江西、江蘇居多。總之,鄧姓早期主要還是以河南省境為其繁衍的中心,其首先遷入的地方是今山東高密縣一帶。與此同時,已有鄧姓南遷入今四川、廣東等地。至晉代,鄧姓的子孫在北方已落籍於山東、陝西、山西、甘肅、安徽等地;在南方已遷居到今江蘇、湖南、四川等地。 鄧姓圖騰 鄧姓圖騰 至唐代,南陽鄧氏分衍出的支派更多,分別居於甘肅、山西、湖南、河南等省的一些地區。 宋時,鄧姓在南方已播及江西、湖北 、福建、廣西等地。 明末,福建人鄧顯祖移居台灣,此後,閩粵鄧氏又有一些人向台灣遷徙,進而又有徙居海外者。 今天鄧姓人最集中的地方是中原地區、長江流域及沿海一帶,其中江西、湖南、河南為最,四川、廣東、福建、江蘇次之。 [9] 鄧姓在西漢以前的遷徒情況 漢代以前其活動範圍大部在河南及湖北北部一帶。春秋末年鄭國人鄧析(前545一前501)是歷史上揚名最早的鄧姓人物。他做過鄭國大夫,反對不許民知爭端與禁止民有爭心的禮治,做竹刑,主張刑(形)名之治。子產「鑄刑書」,鄧析則教人學訴訟。《呂氏春秋·離謂》中記載:「鄭國多相縣以書者。子產令無縣書,鄧析致之。子產令無致書,鄧析倚之。令無窮,則鄧析應之亦無窮矣。」鄧析在與統治者的合法智斗中,通過對法律條文的表達的準確性思考,開始了他的「刑名之辯」,啟歷史之先河。 鄧姓是一個富有開創精神的家族,西漢以前鄧姓族人已經遷徙分布到了今安徽阜陽、陝西成固、四川樂山、越南廣治等地。鄧 宗 秦汝陰(安徽阜陽)人,為農民起義領袖陳勝部將,曾奉陳勝命令巡視九江郡。 東漢時期的遷徙情況 東漢一朝是鄧姓家族最為輝煌的時期,以鄧禹為代表的鄧姓族人世代顯貴。據《南陽鄧氏族譜》記載,鄧禹為鄧姓始祖曼公第47世孫。《續漢書》說鄧彪「其先楚人,鄧況始居鄧州,子孫以農桑為業」。而鄧彪與鄧禹同宗,故鄧況應該是鄧州鄧氏的始祖。 鄧家從東漢建立以後,世代受恩寵、居高位,其中封侯的29人,封公的2人,大將軍有13人,任二千石官的 14人,任列校的22人,任州牧、刺史的多達48人,其餘任侍中、將、大夫、郎、謁者不可勝數,東漢一朝沒有出其右者。 [9] 魏晉隋唐時期的遷徙情況 鄧氏族譜 鄧氏族譜 東漢鄧禹一族經過鄧太后亡故後的打擊,儘管鄧禹曾孫女鄧猛女為漢桓帝的皇后,家族曾再次得以榮耀,但只是一時,繁盛程度也遠不及鄧禹、鄧訓、鄧騭時代了。特別是安帝親政時,宦官江京等人巧設罪名,誣陷鄧氏對安帝親政有阻,安帝將鄧弘等鄧姓子弟廢為庶人,為了保全鄧氏家族,族人紛紛遷出京都和故里,分散到全國各地。《南雄南陽堂鄧氏聯修族譜》就說:鄧禹之後「避閹氏之亂,十三房後裔,散居各省,以閩、廣、楚、浙、豫章之省之間為多」。史籍記載此一時期的鄧姓人物在廣東有東漢廣州(今屬廣東)人鄧盛,曾任秭歸令、太尉諸曹掾;南朝宋桂陽(今廣東連縣)人鄧魯,中秀才後在當地做官,有惠政,卒贈司徒;隋末唐初有韶州曲江(今廣東韶關)人鄧文進入唐為韶州刺史;唐邵州龍潭(廣東陽春)人鄧處訥,唐昭宗拜為武安軍節度使;五代連州(廣東連縣)人鄧洵美,後漢登進士第,後周為館驛巡官。 江西有東漢豫章南昌(今屬江西)人鄧通,歷任越騎校尉、馮翊太守;南朝宋豫章南昌人鄧琬歷,任州西曹主簿、給事黃門侍郎、晉安王鎮軍長史等職;唐代道士鄧思罐(guan),為臨川(今江西撫州)人,隱居麻姑山,後受玄宗徵召入京,曾兩次隨玄宗出巡。 湖北有三國蜀南郡(今湖北江陵)人鄧方曾以荊州從事身份隨劉備入蜀,拜為屬國都尉,歷任朱提太守、安遠將軍、廉降都督;南朝梁南郡當陽(今湖北荊門)人鄧元起官至右衛將軍。 湖南有南朝陳衡陽(今屬湖南)人鄧正直,為盧陽令,「在任罷征、弭盜、修城、浚河、興學、崇教,民以為安樂,人多稱之」。 南朝梁人鄧郁,為荊州建平(今四川巫山)人,隱居衡山不仕,靠河山澗溪水服雲母為生。 分散到全國各地的鄧姓族人繼承家族優良傳統,宗族不斷壯大,並在各地形成望族,最有影響的就是南陽鄧氏、平陽鄧氏、長沙鄧氏、陳郡鄧氏以及安帝鄧氏等。 [9] 宋元明清時期的遷徙情況 發源於河南的鄧姓,經過千餘年的發展繁衍,到宋元明清時期,鄧姓家族的重心轉移到了南方的江西、湖南、福建、四川、廣東、江蘇等地。 入台 隨着鄧氏族人的不斷外遷,在明代以後,台灣以及更南部的南洋地區開始有了鄧氏族人的記載。 [10] 據《鄧國鄧姓鄧人》記載,台灣《鄧氏族譜》里說:「台灣鄧氏始祖鄧顯祖,明代末年由江西宜黃縣經福建移居台灣。鄧顯祖的先祖由鄧州遷徙新野,後由新野經江西、福建而遷入廣東、香港,再由福建、廣東等遷入台灣繁衍發展。」這也是鄧氏入台的較早記錄,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縱觀遷台鄧姓,其籍貫多為廣東、江西、福建等地。 [10] 經過3200多年的發展,鄧氏後裔如今已遍布海內外。鄧姓的人口已達到近730萬,為全國第二十九位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0.58%。 [2] 集中分布在四川、廣東、湖南、湖北、河南、江西、雲南、廣西、福建、海南、陝西等省份。在香港、台灣兩地,鄧姓亦是名門望族。 [10] 移居海外鄧姓族人 鴉片戰爭之後,鄧姓族人大批移居海外,並廣泛分布於東南亞、美洲、歐洲,乃至大洋洲、非洲的許多國家和地區。鴉片戰爭的炮聲打開了封閉已久的國門,中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繫空前活躍,許多人或是為生活所迫出國謀生;或因外出求學,由此定居當地;或是赴他國開廠辦店,創辦實業,由此掀起了遷徙國外的浪潮。鄧姓族人也加入到了外遷的行列。 [9] (1)東南亞:是鄧姓族人外遷的首選地。廣東新會人鄧澤如,1886年便隨族人前往馬來西亞謀生,鄧家讓、鄧家仁兄弟也在 1904年前往馬來西亞沙撈越創辦「新廣東港墾場」。如今,鄧姓族人的足跡已經遍布東南亞的泰國、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等地。 [9] (2)美洲:中國資產階級民主革命者鄧蔭南,美國華人政治家鄧悅寧,美國華人大法官鄧心平,美國華人女政治活動家鄧稚鳳,著名橋樑設計大師鄧文中。 [9] (3)歐洲:倫敦共和協會會長鄧甲興;倫敦鄧氏宗親會會長鄧勛輝、鄧德仁;史達福郡華人協會會長鄧樹權。在德國有鄧光榮,曾於土985年捐建波恩中文學校。在荷蘭有鄧氏宗親會會長鄧錦華、荷蘭東方美食公司董事長鄧露明、荷蘭光明中文學校校長鄧潤納、旅荷華特蘭華僑會會長鄧樹德。 [9] 傳統文化編輯 播報 郡望堂號 郡望 鄧姓的郡望最重要的是南陽,其次有安定、高密、平陽、襄陵、長郡、陳郡等。 [2] 南陽郡:戰國秦時置郡,治所在宛縣(今河南南陽市)。此支鄧氏以居新野而著稱,其開基始祖為鄧況。 [11] 安定郡:西漢時置郡,治所在今高平(今寧夏固原)。此支鄧氏,其開基始祖為漢末武威太守鄧晉生。 [11] 高密國:西漢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東高密南)。此支鄧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漢太傅、高密侯鄧禹。 [11] 平陽郡:三國魏置郡,治所在平陽(今臨汾西南)。此支鄧氏,其開基始祖為西晉鄧攸。 [11] 長沙郡:戰國秦置郡,治所在臨湘(今長沙市)。此支鄧氏,其開基始祖為東晉荊州刺史鄧粲。 [11] 陳郡:秦時置郡,治所在陳縣。此支鄧氏,為晉代廣州刺史鄧岳之族所在。 [11] 洛陽:秦始終置縣。此支鄧氏,為東漢大將軍鄧騭。 [11] 堂號 1. 南陽堂:南陽郡鄧氏後裔多以此為堂號,多指南陽郡禹公後裔。南陽堂,祖籍:福建寧化石壁村遷居廣東梅州梅縣(古代程鄉)鬆口。始遷祖:鄧志齋(太乙公)。太乙公後裔多數以南陽堂為堂號。 2. 親睦堂,江西萍鄉三九公祠,祖籍:廣東梅州。始遷祖:恭公,信公後裔。 鄧太乙墓 鄧太乙墓 3. 報本堂,祖籍:江蘇無錫。始遷祖:鄧爾瞻。 又一支,祖籍:江西萍鄉遵化,始遷祖:鄧兆挺。 4. 魁宿堂,出自東漢鄧禹的故事。鄧禹,南陽新野(今河南新野縣南)人,字仲華。從光武帝劉秀破王郎、王匡等軍,名震關西。劉秀統一全國後,封高密侯。後繪圖雲台,居28將之首。鄧氏後人於是以"魁宿"名其堂。禹有13子,時稱"鄧林材木",各守一藝,以世其家,因而又有"守藝堂"、"執藝堂"等。 [12] 5. 聞彩堂,祖籍:自赤崗北胡莊金沙迪溪建昌墟遷居(江蘇丹陽)雲陽東鄉七里橋鄧家橋。始遷祖:鄧桂。 6. 敦睦堂,祖籍:常州府(江蘇武進)。始遷祖:鄧伯齡。 7. 崇孝堂,祖籍:祁陽城山頭遷居渝北。始遷祖:鄧登班。 8. 嗣藻堂,祖籍:湖北荊門象山。始遷祖:鄧友義。原姓熊,祖籍孝感,入娶鄧氏。 9. 角宿堂,祖籍:湖南湘潭。 10. 南陽堂,祖籍:湖南湘鄉,衡陽等二十餘縣。 11. 思孝堂,祖籍:湖南湘鄉義學地遷居湘潭上思鄉,再遷西溪。始遷祖:鄧伯壎。此譜支祖:鄧仲高。 12. 一經堂,祖籍:湖南漵浦遷居安化。始遷祖:鄧九章。 13. 登秀堂,祖籍:湖南永州遷居郴州。始遷祖:鄧少卿,法行五七郎。 14. 十賢堂,祖籍:江西吉安府吉水縣長圳遷居湖南湘鄉。其子文敬公初居湘鄉虞塘再遷邵東觀山橋。始遷祖:鄧學良。 15. 惇敘堂,祖籍:世居醴西南陽橋杉棟灣,遷居江西太和縣,分徏永豐,再遷廬陵縣舊市街。始遷祖:鄧朝卿,字廷相。 16. 忠孝堂,祖籍:江西太和縣十八都鵝頸大丘圳上遷居湖南湘陰縣,再遷湘鄉長田建望光樓。始遷祖:鄧大樂,字開疆,號樂只。 17. 毓修堂,祖籍:湖南善化遷居瀏陽東灘頭鄧家山。裔孫榮顯,再遷渡高坪。始遷祖:鄧時鼎。 18. 壹經堂,祖籍:江西臨江府淦縣桃花溪遷居湖南常德,再遷漵浦。始遷祖:鄧飽義,名連,字仲高。 19. 親九堂,祖籍:江西袁州府宜春縣漢沙渡遷居湖南新田土橋坪,再遷湖南寧遠縣。始遷祖:鄧材,行七郎。 20. 材林堂,祖籍:自江右吉安遷居楚胥寶郡邵東龍富塘角里。始遷祖:鄧天俊,字奇才,號法通。 21. 敦睦堂,祖籍:江西太和縣十八都鵝頸大丘圳上遷居湖南湘鄉縣茶沖塘。始遷祖:鄧安寧。 22. 三登堂,祖籍:江西袁州府宜春縣遷居吉安府安福縣,裔孫鄧子誠,遷居吉水,再遷萍鄉,又遷湖南沅江。笫四子鄧紹禹從江西太和縣遷居湖南衡州府常寧縣南鄉依陂洞上灣。始遷祖:鄧梅魁。 23. 兩秀堂,祖籍:從江西泰和縣圳上遷居湖南益陽。始遷祖:鄧德卿。 24. 南陽堂,祖籍:江西赤塘遷居湖南益陽,寧鄉。始遷祖:鄧祖獻,字希賢,號哲人。 25. 三登堂,祖籍:世居新化金塘遷居安化縣城西兩重溪,清塘鋪顏家坪。始遷祖:鄧義伯,鄧堯伯。 26. 遺經堂,祖籍:從江西吉水遷湖南常德府龍陽縣大圍盽,漢壽六甲。始遷祖:鄧思明。 27. 毓秀堂,祖籍:從江西金谷縣勝揚馬頭遷居江西新建縣,再遷湖南長沙府瀏陽楊梅河。始遷祖:鄧時鼎。 28. 守藝堂,祖籍:湖南寧鄉,溈寧梘坪。始遷祖:鄧祥澤,學,業,仕,任,儒。 29. 執義堂,祖籍:湖南茶陵遷居湘潭嚴沖。始遷祖:鄧信。 30. 五義堂,祖籍:河南南陽郡新野縣遷居江西南昌府上高儒里。始遷祖:鄧遐。 31. 南陽堂,祖籍:廣東嘉應州蓼陂遷居袁郡萬載楓梓里。始遷祖:鄧永柱,字承彬。 32. 繩武堂,祖籍:大陸遷海外孫墓鄧氏。 33. 崇本堂,祖籍:大陸遷海外。 34. 冠雲堂,祖籍:大陸遷海外。 35. 安定堂:以望立堂。 36. 高密堂:以望立堂。 37. 平陽堂:以望立堂。 38. 長沙堂:以望立堂。 39. 洛陽堂:以望立堂。 40. 宜春堂:以望立堂。 41. 南雄堂:以望立堂。 42. 陳郡堂:以望立堂,亦稱陳國堂、淮陽堂。 43. 謙恕堂:源出東漢時,鄧禹第六子鄧訓為郎中。謙(謙遜不驕傲)恕(對人寬恕)下士(以禮待下屬),士大夫都歸附他,所以叫「謙恕堂」。鄧訓用恩惠和信義對待羌胡,少數民族都感激他,喜歡他,都來通好。朝廷封他壽平侯。 [11] 44. 東漢堂,在貴州習水的一個鄧氏宗親(鄧三祝公的後裔)提供的貴州習水中看到。據此支族譜記載,其世系與南陽郡鄧氏存在較大差異。 45. 世德堂、敦本堂 敦本堂:今福建龍巖新羅小池卓洋鄧氏友興公遷今湖南醴陵的鄧氏後裔在醴陵當地興建了尊奉松峰(友興)公為始祖的宗祠,友興公後裔以此為堂號。其總堂是世德堂,是福建龍巖新羅小池卓洋鄧氏、所有外遷各地敦本堂友興公後裔的總祠堂,自明朝創建至今已經數百年。此支鄧氏分布於今天的湖南醴陵、瀏陽與環洞庭湖各縣市;江西萍鄉、湘東等地;還遠及四川成都周圍包括金堂和重慶包括巫山一帶(原太昌鎮),已繁衍至少超過五六萬之眾。 鄧姓史話 鄧姓史話 46. 雲台堂,福建汀州府千四郎祖賢公後裔遷浙江武義後裔所創立的堂號。 47. 九睦堂,湖南長沙金圫鄧氏。此支鄧氏位於今天的湖南長沙縣榔里鎮金圫村,在歷史上相當富有,曾建有家族內部的免費學校。 48. 仁豪堂,今湖南省永州市雙牌縣茶林鎮鄧家大院通用堂號,為湘川鄧氏太五郎後裔一脈。 49. 愛德堂,今福建龍巖新羅區東肖鄧氏及紅坊悠遠鄧氏通用堂號,為閩沙鄧氏光布公後裔一脈。 50. 崇本堂,今江西永新、興國等四縣鄧氏通用堂號,此支鄧氏由今福建龍巖永定縣合溪鄉王社村遷江西永新、興國等四縣,是福建簡公後裔一脈,為當地旺族。 51. 光裕堂,今福建三明閩沙鄧氏的堂號。閩沙鄧氏尊光布公為開基祖,此支鄧氏人丁興旺,代有人才。如當代鄧子基是我們中國財經界的泰斗。 52. 敦倫堂,今武義縣東南部金岩村鄧氏家族堂號,「敦倫堂」即以傳統倫理規範為堂號,勸戒訓勉後代子孫。此支鄧氏由福建汀州府上杭縣古田裡東乾(今福建省龍巖市上杭縣蛟洋古蛟新區東乾村)遷出。清初因族人經商來到浙江,寄居於金、衢、嚴(州)、 處(州)四府,其中部分鄧氏定居武義南鄉二十都唐里(今熟溪街道塘里村),建宗祠名曰善繼堂。聯十公長子碧進從唐里遷武義南鄉雙坑葛塔村(今熟溪街道甘塔村),聯七公長子虞章遷到武義南鄉雙坑管嶺腳村(上甘塔),他的四子志榮遷居金岩村,為金岩村始祖。

53. 武威堂、汝南堂,鳳山廖、鄧氏家族之鄧氏的堂號,當地98%之鳳山鄧氏、廖氏都以此為堂號。[1]

目錄

參考文獻

  1. [ ], 360國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