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正來
此條目或章節內容可能是從某個來源處複製後貼上, (2020年1月3日) |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20年1月3日) |
鄧正來 ,男,著名法學家、政治學家,傑出的社會科學學術組織者、翻譯家。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復旦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輯刊》主編,《耶魯全球在線復旦版》主編,《復旦政治哲學評論》主編,《西方法律哲學家研究年刊》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社會科學和知識社會學,側重法律哲學與政治哲學的研究。
鄧正來 | |
---|---|
出生 |
1956年2月 上海 |
逝世 | 2013年1月24日 |
國籍 | 中國 |
職業 | 教授,博士生導師,獨立治學人 |
知名作品 |
《反思與批判:體制中的體制外》 |
目錄
簡介
鄧正來(1956年2月-2013年1月24日),男,生於上海,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吉林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兼任西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主編《中國社會科學輯刊》、FudanJournal of China Studies、《復旦政治哲學評論》《耶魯全球在線復旦版》及《西方法律哲學家研究年刊》等。[1]
鄧正來於2013年1月24日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逝世,享年56歲。[2]
生平
1982年畢業於四川外語學院,並於同年就讀於北京外交學院。1985年碩士畢業後未就業,個人獨立治學,被媒體報道稱為"中國第一個學術個體戶"。
2003-2008年,受聘吉林大學法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吉林大學理論法學研究中心西方法哲學研究所所長。
2008年加盟復旦大學,現為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復旦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任,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社會科學輯刊》主編、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主編、《復旦政治哲學評論》主編、《耶魯全球在線(復旦版)》主編、《西方法律哲學家研究年刊》主編,吉林大學法學院兼職教授、博士生導師,貴州大學特聘教授、江西財經大學"贛江學者"講座教授,澳門大學資深訪問教授,中國文化書院導師;西南政法大學、西北政法大學和華中師範大學等名譽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兼職教授。
鄧正來1956年2月24日出生於上海。1970年,隨父母支援"三線"建設,移居四川內江。1971年起,在位於內江的西南醫療器械廠工作。1978年,就讀於四川外語學院英語專業,1982年獲學士學位。1982年-1985年,就讀於外交學院國際私法研究生專業。1985年以後,開始在北京獨立從事學術翻譯和研究工作。1987年,創立燕京社會科學研究所,任所長。1992年,在香港創辦《中國社會科學季刊》,任主編。1994年,在香港創辦《中國書評》,任主編。2002年,創辦《中國社會科學評論》,任聯合主編。2003年,正式受聘吉林大學,任吉林大學法學院暨吉林大學理論法學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西方法哲學研究所所長。2004年,創辦個人學術網站"正來學堂"。2008年,任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創立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並任院長。2009年,受學校委託創立"耶魯全球在線(復旦版)",任主編;同年創立復旦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任主任。鄧正來還曾任民進中央委員會特聘研究員,Fudan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中國社會科學輯刊》、《復旦政治哲學評論》、《西方法律哲學家研究年刊》等刊物主編,華中師範大學、西南政法大學、西北政法大學、浙江大學法學院等名譽教授,中國人民大學、南京大學、南京師範大學等兼職教授,以及中國文化書院導師、澳門大學資深訪問教授、江西財經大學"贛江講座教授"、貴州大學特聘教授等學術兼職。
鄧正來在中國社會科學的多個一級學科均具有廣泛的學術影響力,享有崇高的學術聲譽。根據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影響力報告(2000-2004)》,在總共21個學科的論文引證排名中,鄧正來在6個學科中位居前50名:
鄧正來是中國社會科學,特別是法學和政治學領域的著名學者。他被公認是中國市民社會理論研究(1990年代初期)、中國學術規範化和社會科學自主性運動(1990年代中期)、哈耶克自由主義研究(1990年代晚期)及"中國(法律)理想圖景"大討論(2000年代中期)的主要引領者和推動者。他於1992年發表的《建構中國的市民社會》開啟了中國市民社會理論研究的先河。他與美國傑弗里·亞歷山大聯合主編的《國家與市民社會:一種社會理論的研究路徑》,迄今仍是中國市民社會理論研究的必備參考書之一。他是中國研究哈耶克思想的標誌性學者。他所撰寫的《規則·秩序·無知:關於哈耶克自由主義的研究》、《哈耶克社會理論》、《哈耶克法律哲學》等論著,被公認代表着漢語世界哈耶克研究的先進水平。他是當代中國著名法學家。其法學代表作《中國法學向何處去》於2005年發表後,僅發表在CSSCI刊源上的評論文章就有近百篇,開創了中國"自民國以降法學界集中評論一位學者某部著作的最大盛況"。該書還被日本法學家全文譯為日文出版,是當代中國法學界極少數被譯為日文出版的學術專著。
鄧正來長期致力於西方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經典著作的漢譯工作,組織、策劃並獨立翻譯出版了大量學術名著,是"我國近二十年來西學東譯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早在1987年,他就擔任華夏出版社"二十世紀文庫"學術編委和總審校,並在該叢書翻譯出版了在中國法學界極具影響力的西方法哲學著作《法理學:法哲學及其方法》(博登海默著),該書迄今仍是中國法學界引證數最高的西方法學論著之一。1988年以來,他先後任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國際政治學漢譯名著"和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國際政治學名著譯叢"等叢書總審校及北京大學"政治與法律哲學經典譯叢"主編等職,並主持翻譯了《牛津法律大詞典》、《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布萊克維爾政治思想百科全書》(新修訂版)和《布萊克維爾政治制度百科全書》(新修訂版)等大型工具書,為擴展中國社會科學、特別是中國法學和政治學等學科的理論視野做出了傑出貢獻。他還完成了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法律、立法與自由》(第一、二、三卷)和《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等220萬字代表性論著的漢譯工作,被公認為哈耶克思想在漢語世界的傳播做出了不可替代的突出貢獻。此外,他還是羅斯科·龐德《法律史解釋》和《法理學》(第一、二卷)、喬治·薩拜因《政治學說史》及布迪厄《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等10餘部論著的譯者或校者,為我國社會科學研究提供了豐富的學術資源和前沿性理論寶庫。
鄧正來是當代中國社會科學學術事業的優秀組織者。他既是當代中國多個著名學術刊物的創辦者,也是多個著名學術平台和學術機構的創立者,還是大型學術叢書和前沿學術討論的策劃者和組織者。他先後創辦了中國首批嚴格遵循國際學術規範的學術刊物《中國社會科學季刊》、著名書評專刊《中國書評》、著名西方法哲學研究專刊《西方法律哲學家研究年刊》及首批政治哲學研究專刊《復旦政治哲學評論》等學術刊物。由他主編的各類學術刊物累積出版84期(本)。他創立了中國訪問量最大的以學者個人命名的學術網站"正來學堂"(截至2013年1月27日,訪問量已逾1500萬人次)。受聘復旦大學特聘教授後,他創立了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倡導以社會科學跨學科研究為特色;成立了復旦大學當代中國研究中心,主張以當代中國問題的跨學科研究為旨趣;受命擔任中國內地第一家以"全球化"為主題的中文在線學術雜誌"耶魯全球在線(復旦版)"主編,並負責在線雜誌的運營工作。除了策劃大型學術譯叢外,他還策劃了法律出版社"中國法律哲學臨界叢書"、復旦大學出版社"重新發現中國文叢"和"中國深度研究文叢"、上海人民出版社"當代中國發展論叢"等學術叢書,組織出版了一大批主題鮮明、論說嚴謹的學術論著。
鄧正來長期致力於中國社會科學自主性研究,為建立中國社會科學學術傳統、提升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水平、促進中國社會科學走向世界做出了突出貢獻。早在1990年代中期,鄧正來就致力於中國社會科學自主性的研究,並最終提出了中國社會科學要自主於西方社會科學"文化霸權"的著名主張。為此,鄧正來既從一般性的學理層面進行了初步探討,也以中國法學為個案提出了建構"中國(法律)理想圖景"的著名主張,還從全球主義(全球化話語)與全球化進程的互動、世界秩序的轉型、中國社會科學的"知識轉型"、"生存性智慧"等多個視角系統論證了"根據中國、走向世界"的學術命題,並以Series onDeveloping China和Fudan Journal of the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等英文出版物為平台,極力推動中國社會科學走向世界,贏得了國際學界的廣泛尊重。
鄧正來是中國青年學術人才培養的不懈探索者。他秉承"走向學術本身"的理念,通過西學原典精讀、讀書小組、大師思想Seminar、暑期講習班、暑期翻譯班等獨特方式,全心致力於青年學術人才的培養。無論是作為民間學者,還是作為大學研究生和博士生導師,鄧正來均以蘇格拉底式的對話、批判、辯駁方式及源於自身治學實踐的"研究性翻譯"、"個殊化路徑"和"以中國為思想根據"等治學理念,引領青年學者培養學術批判的精神、學術對話的品格、獨立思考的能力和根據中國的關懷。
鄧正來的一生是獻身於中國社會科學學術發展事業的一生。"為了中國學術",這一《中國社會科學季刊》的創刊理念是鄧正來學術生涯的真實寫照。他的英年早逝,既是復旦大學和上海學術界的巨大損失,也是中國社會科學界的重大損失。
研究領域
社會科學與知識社會學,側重政治哲學與法律哲學研究。創辦並主編《中國社會科學季刊》和《中國書評》。
學術影響
◆ 長期致力於西方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經典著作的漢譯工作,組織、策劃並獨立翻譯出版了大量學術名著,是"我國近二十年來西學東譯的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張文顯語)
◆ 系中國學術規範化和社會科學自主性運動、市民社會理論研究和哈耶克自由主義理論研究的領航者,開啟並推動了1990年代中國社會科學的三大運動(即初期的市民社會與國家研究運動、中期的學術規範化與中國社會科學自主性大討論,以及晚期的自由主義大討論)
◆ 長期致力於中國社會科學自主性研究,為建立中國社會科學學術傳統、提升中國社會科學研究水平做出了持久的貢獻
◆ 21世紀初以來,致力於中國法律哲學的批判與重建工作,其《中國法學向何處去》創造了"自民國以降法學界集中評論一位學者某部著作的最大盛況"(林來梵語);據不完全統計,僅2006-2007年,相關評論文章達近百篇
◆ 創辦中國最大的學術網站之一"正來學堂"。這是中國學術界唯一一個以學者命名的學術網站,截止到2010年2月初,點擊率已逾一千萬人次
◆ 根據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影響力報(2000-2004)》,鄧正來教授在2000-2004年總共21個學科的論文引證率中,在6個學科中位居前50名:法學第1、政治學第2、社會學第5、馬克思主義第30、新聞學與傳播學第36、哲學第44,是中國唯一一個橫跨六個學科、並在法學、政治學和社會學等核心社會科學學科同時位居前五名的學者。
主要作品
個人專著
1.《美國現代國際私法流派》,法律出版社1987年版;
2.《國家與社會:中國市民社會研究》,四川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3.《研究與反思:中國社會科學自主性的思考》,遼寧大學出版社1998年版;
4.《自由與秩序:哈耶克社會理論的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關於中國社會科學的思考》,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版;
6.《法律與立法的二元觀》,上海三聯書店2000年版;
7.《市民社會》,台灣揚智文化出版公司2001年版;
8.《哈耶克法律哲學的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9.《市民社會理論的研究》,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0.《自由主義社會理論》,山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
11.《哈耶克法律哲學的研究》,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2.《規則·秩序·無知:關於哈耶克自由主義的研究》,三聯書店2004年版;
13.《寂寞的歡愉》,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4.《研究與反思:中國社會科學自主性的思考》(增訂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15.《反思與批判:體制中的體制外》,法律出版社2006年版;
16.《美國現代國際私法流派》(修訂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17.《中國法學向何處去》,商務印書館2006年版;
18.《小路上的思與語》,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譯校論著
1. [美]羅斯科·龐德:《法律史解釋》,鄧正來校,華夏出版社1989年版;
2. [英]埃斯特林、格蘭德著,《市場社會主義》,鄧正來等譯,經濟日報出版社1993年版;
3. [美]克利福德·吉爾茲:《地方性知識:事實與法律的比較透視》,鄧正來譯,三聯書店1995年版;
4. [美]路易斯·亨金:《民主、憲政、對外事務》,鄧正來譯,三聯書店1996年版;
5. [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下),鄧正來譯,三聯書店1997年版;
6. [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鄧正來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
7. [英]哈耶克:《法律、立法與自由》三卷本,主譯,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0年版;
8. [英]哈耶克:《哈耶克論文集》,鄧正來選編/譯,首都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9. [英]哈耶克:《個人主義與經濟秩序》,鄧正來譯,三聯書店2002年版;
10.[美]羅斯科·龐德:《法律史解釋》,鄧正來譯,中國法制出版社2003年版;
11.[美]羅斯科·龐德:《法理學》(第一卷),鄧正來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12.[美]博登海默:《法理學:法律哲學與法律方法》,鄧正來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
年版;
13.[法]布迪厄、[美]華康德:《實踐與反思:反思社會學導引》,鄧正來校,中央編譯出版社2004年版;
14.[美]羅斯科·龐德:《法理學》(第二卷),鄧正來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15.[美]羅伯特·吉爾平:《世界政治中的戰爭與變革》,宋新寧、杜建平譯,鄧正來、喬婭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主編書刊
1.《布萊克維爾政治學百科全書》(中譯本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2.《中國書評》(季刊)(1994-1998),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
3.《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2-1998),香港社會科學出版社;
4.《中國書評選集》,遼寧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國家與市民社會:一種社會理論的研究路徑》(與亞力山大聯合主編),中央編譯出
版社1999年版;
6.《王鐵崖學術文化隨筆》,中國青年出版社1999年版;
7.《中國社會科學評論》(季刊)(2002-),香港社會科學評論出版社;
8.《王鐵崖文選》(新版),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4年版;
9《中國社會科學評論》(季刊),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0.《中國學術規範化討論文選》,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
11.《法律與中國:法學理論前沿論壇》(第四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12.《中國社會科學評論》[第三卷](季刊),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3.《中國書評》(第一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14.《中國書評》(第二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15.《中國社會科學評論》[第四卷](季刊),法律出版社2005年版;
16.《知識與法律:"小南湖讀書小組"文選》(第一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2005年版;
17.《中國書評》(第三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
18.《中國法律哲學臨界叢書》(7本),法律出版社2006、2007年版;
19.《國家與市民社會》(增訂版),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
20.《中國書評》(第四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21.《法律與中國:法學理論前沿論壇》(第五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22.《西方法律哲學家研究年刊》(2006總第1卷),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23.《中國書評》(第五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6年版;
24.《中國書評》(第六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7年版;
25.《知識與法律:"小南湖讀書小組"文選》(第二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26.《法律與中國:法學理論前沿論壇》(第六卷),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27.《知識與法律:小南湖讀書小組文選》(第二輯),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28.《西方法律哲學家研究年刊》(第二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
對外交流
1993年應邀參加"國際社會科學發展研討會"(香港);
1994年應邀參加"中美關係國際政治學大會"(美國);
1994年應邀參加"人權與發展學術討論會"(馬來西亞);
1995年應邀參加"社會發展與中華民族學術研討會"(法國);
1996年應邀開設"澳門經濟與社會發展"系列講座(澳門、香港);
1997年應邀參加國際會議(法國);
1997年應邀參加"人權與生命"國際學術會議(巴西);
1998年應邀參加聯合國社科文組織的國際會議(法國);
2004年應邀開設"地方性知識與全球化"講座(澳門);
承擔課題
2004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經濟全球化中的中國法學" 。
主要論文
1.《建構中國的市民社會》(與景躍進合作),《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2年創刊號。
2.《市民社會與國家:學理上的分野與兩種架構》,《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3年第3卷。
3.《台灣民間社會語式的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3年第5卷。
4.《中國發展研究的檢視:兼論中國市民社會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4年第8卷。
5.《學術研究與學術紀律:評〈南極政治與法律〉》,《中國書評》1994年創刊號。
6.《學術研究與論證方法:評崔之元的"制度創新與第二次思想解放"》,《二十一世紀》1994年第10期。
7.《社會科學與知識類型:兼評荷曼斯的〈社會科學的本質〉》,《中國書評》1994年第2期。
8.《化解整體的社會科學觀:"中國社會科學規範化"討論的討論》,《中國書評》1995年第6期。
9.《市民社會理論的研究:序〈國家與市民社會〉》,《中國書評》1995年第7期。
10.《中國人權利發展研究的理想與現實:評〈走向權利的時代〉》,《中國書評》1995年第8期。
11.《國家與社會:中國市民社會研究的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6年第15卷。
12.《關於中國社會科學自主性的思考》,《學人》1996年總第9期。
13.《探尋澳門研究的理論意義:序吳志良〈東西交匯看澳門〉》,《澳門研究》1996年第4期。
14.《哈耶克社會理論的研究:〈自由秩序原理〉代譯序》,《中國社會科學季刊》1997年第20期。
15.《〈自由秩序原理〉抑或〈自由的憲章〉:哈耶克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書名辨》,《讀書》,1997年第8期。
16.《中國近代史中的國家與社會:序朱英〈轉型時期的社會與國家〉》,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17.《深度研究與自主發展:以澳門社會科學研究的分析為個案》,《學術思想評論》1997年第2期。
18.《中國與世界:國際法──〈王鐵崖學術文化隨筆〉跋文》,《中國法學》1997年第6期。
19.《一談學科的迷思》,《讀書》1998年第2期。
20.《再談學科的迷思》,《讀書》1998年第3期。
21.《否思社會科學:國家的迷思》,《讀書》1998年第5期。
22.《社會科學的研究與反思:〈研究與反思〉自序》,遼寧大學出版社1998年。
23.《"國家與社會"研究框架的建構與限度:對中國鄉土社會研究的評論》,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8年。
24.《澳門政治發展與宏觀政治研究:序吳志良〈論澳門政治制度與政治發展〉》,《澳門研究》1998年第7期。
25.《哈耶克思想研究與相關問題:〈自由與秩序〉自序》,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年。
26.《知與無知的知識觀:哈耶克社會理論的再研究》(上),《社會理論學報》(香港)1998年秋季卷。
27.《知與無知的知識觀:哈耶克社會理論的再研究》(下),《社會理論學報》(香港)1999年春季卷。
28.《法律與立法的二元觀:哈耶克法律理論的研究》,《中外法學》2000年第1期。
29.《中國社會科學的再思考:學科與國家的迷思》,《南方文壇》2000年第2期。
30.《市民社會與國家知識治理制度的重構:民間傳播機制的生長與作用》,《開放時代》2000年第3期。
31.《關於哈耶克理論脈絡的若干評註》,《開放時代》2001年第1期。
32.《關於國家與市民社會研究的答問錄》,《奧爾多投資評論》,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1年。
33.《關於哈耶克自由主義思想的答問錄》,《法大評論》2001年第一卷第1期,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
34.《普通法法治國的建構:哈耶克法律理論的再研究》,《中國社會科學評論》
35.《哈耶克的方法論個人主義》,《環球法律評論》2002年第2期。
36.《中國法學教育的方向:誰的問題?》,《法學家茶座》2002年第1期。
37.《普通法法治國的建構過程:哈耶克法律理論研究的補論》(未刊稿)。
38.《社會學法理學的"社會神"》,《中外法學》2003年第3期。
39.《社會正義的擬人化謬誤》,《中國社會科學評論》2003年第一卷。
40.《中國法學的重建:批判與建構》,《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年第5期。
41.《鄧正來先生話中國法學的重建》,《法制與社會發展》2003年第5期。
42.《哈耶克批判的前提性準備》,《讀書》2003年第3期。
43.《中國法制的建構者:律師》,《律師文摘(卷首語)》2003年第5輯。
44.《中國與世界的王鐵崖先生》,《王鐵崖文選》新版序。
45.《全球結構中的中國法學》,《法制與社會發展》2004年第2期。
46.《邁向全球結構中的中國法學》,龐德《法理學》(五卷本)譯序。
47.《信與中國傳統醫學》,《讀書》2004年第9期。
48.《社會哲學法學派》,《法制與社會發展》2004年第1期。
49.《逼問學術腐敗的體制性原因》,《文匯讀書周報》2004年11月19日第三版新觀察。
50.《我翻譯的這幾本書》,《南方周末》2004年8月19日A6版。
51.《對一種被遮蔽的制度性"共謀"的追究》,《社會科學論壇》2004年第9期。
52.《學術規範化與學術環境的建構 論文》,《開放時代》2004年第6期。
53.《理論法學前沿與中國法學的發展》,《法學家茶座》2004年第7期。
54.《對知識分子"契合"關係的反思與批判》,《天津社會科學》2004年第6期。
55.《知識生產機器的反思與批判》,《法學家茶座》2004年第2期;《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04年6期全文轉載。
56.《中國博士招生制度必須改革》,《社會科學論壇》2004年第9期。
57.《我們對社會生活"言說"的正當性》,《社會科學論壇》2004年第9期;
58.《中國法學向何處去--建構"中國法律理想圖景"時代的論綱》(一),《政法論壇》2005年第1期;
59.《中國法學向何處去--對"現代化範式"的批判》(二),《政法論壇》2005年第2期;
60.《中國法學向何處去--對蘇力"本土資源論"的批判》(三),《政法論壇》2005年第3期;
61.《中國法學向何處去--對梁治平"法律文化論"的批判》(四),《政法論壇》2005年第4期;
62.《對"法制與社會發展"之判準的反思:賀〈法制與社會發展〉出版十周年》,《法制與社會發展》2005年第1期;
63.《邁向中國學術規範化討論的第二階段》,《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年第1期;
64.《中國學術刊物的發展與學術為本》,《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5年第4期;
65.《弘揚學術批判,提升中國學術--〈中國書評〉主編鄧正來先生訪談》(鄧正來、杜悅),《學術界》2005年第4期;
66.《邁向自主的澳門社會科學研究》,《澳門研究》2005年第3期;
67.《中國法學研究中"中國"的缺位》,《中國改革》2005年第9期;
68.《根據中國的理想圖景:自序〈中國法學向何處去〉》,《社會科學論壇》2005年第10期;
69.《批判與回應:尋求中國法學的主體性》,《浙江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
70.《全球化時代與中國法學》,《學習與探索》2006年第1期;
71.《臨界:中國青年學者的使命與擔當》,《華東政法學院學報》2006年第2期;
72.《歷史描述中的意識與問題》,《學術界》2006年第2期;
73.The era of globalization and Chinese jurisprudence---building the concept of "subjective China", in 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 Vol. 1, Numb.2, April 2006;
74.《關於'國家與市民社會'框架的反思和批判》,《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6 年第3期;
75.《在體制中拒絕主流》,.《直面中國社會科學發展過程中的四大弊病》,載鄧正來主編:《中國書評》(第四輯),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76.《法學研究中'以小見大'的個案》,《法制與社會發展》2006年第4期;
77.《在日常教學中踐行學術理想:著名學者鄧正來先生教學方法訪談錄》,《中國法學教育研究》2006年第3期,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年版;
78.《中國法律哲學當下基本使命的前提性分析》,《法學研究》2006年第5期;
79.《'學在民間'與中國社會科學的發展》,《學術界》2006年第5期;
80.《以學術為本,辦出學術期刊的品位》,《學習與探索》2006年第5期;
66.Criticism on the urbanized trend of Chinese law research, in 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 Vol. 1, Numb.4, October 2006;
81.《回歸經典 個別閱讀--<西方法律哲學家研究年刊>總序》,《學術界》2007年第1期;
82.《直面全球化的主體性中國--談"中國法學的主體性建構"》,《中國法學》2007年第2期;
83.《全球化背景下社會科學研究的自主性問題》,《廈門大學學報》2007年第2期;
84.《學術自主性與中國法學研究》,《社會科學戰線》2007年第4期;
85.《後形而上時代的"溝通主義法律觀"》,《社會科學》2007年第10期;
86.《中國法學向何處去》(上),石川英昭譯,載日本鹿德島大學大學院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科《地域政策科學研究》(第5號),第183-211頁,2008年2月;
87.《全球化、文化政治與法律哲學》,《東方法學》2008年第1期;
88.《一種以中國為根據的"全球化觀"的論綱》,《河北法學》2008年第1期;
89.《認識全球化的"問題化"進路》,《河北法學》2008年第2期;
90.《作為一種"國家法與非國家法多元互動"的全球化進程》,《河北法學》2008年第3期;
91.《作為一種矛盾且多元進程的全球化》,《河北法學》2008年第4期;
92.《作為一種主觀且可變進程的全球化》,《河北法學》2008年第5期;
93.《兩種法學全球化觀--中國將何去何從?》,《法學家》,2008年第5期;
94.《兩種法學全球化觀--中國將何去何從?》,《法學家》,2008年第5期
95.《開放的"全球化觀"與"主體性"中國的建構》,《河北法學》2008年第6期;
96.《哈耶克關於自由的研究》,《哲學研究》2008年第4期;
97.《中國社會科學的當下使命》,《社會科學》,2008年第7期;
98.《博丹論主權》,《河北法學》2008年第9期;
99.《如何理解政治--人文知識能對科學說什麼》,《復旦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第2期;
100.《全球化時代的"大學之道"》,《文匯報》2009年3月14日版;
101.《全球化時代的中國社會科學發展》,《社會科學戰線》2009年第5期;
102.《走向世界的中國社會科學--關於中國社會科學發展的學術對話》,《文匯報》2009年7月12日版;
103.《中國社會科學面臨"唯學科化困境"》,《人民論壇》2009年第16期;
104.《關於道德與政治哲學視野中的法律哲學的對話(上)》,《哲學研究》2010年第2期;
105.《關於道德與政治哲學視野中的法律哲學的對話(下)》,《哲學研究》2010年第3期;
106.《"生存性智慧"與中國發展研究論綱》,《中國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第4期;
107.《風險社會與中國--與德國社會學家烏爾里希·貝克的對話》,《社會學研究》2010年第5期;
108.《中國模式的精髓--生存性智慧》,《社會觀察》2010年第12期。
人物自述
我的學術與人生:
我想從兩個方面來講。一個方面就是我們無論做學生去學習,還是以後做學問與我們的人生到底有什麼聯繫?其實,這就涉及到一個做學問的氣象問題。我總是說人不正,則無氣象;無氣象,則無學問。如果一個人平時做人都是雕蟲小技,那麼他做學問也一定是雕蟲小技,不可能有大氣象。另一個方面,我來談談學習和具體實踐問題,我們到底應如何解決學習,實踐問題。
關於這兩個方面,我想結合本人的經驗來和大家做一個交流。
我有一幅圖景:我喜歡在深秋黃昏時靜坐在我北京家裡的小魚塘邊上,頭頂藍天,望着這一汪水。這樣就構成了"一人,一水,一世界"的廣闊圖景,一個人,一汪水就是一個無限的世界。我這個人講三個"慢":第一個"慢"講我的生活經歷;第二個"慢"講我的學術研究的"慢";第三個"慢"我講我參加過的學術活動。為什麼講這些呢,因為這與我的人生密切相關。
不幸去世
2013年01月24日上午,被稱為"中國第一個學術個體戶"、將哈耶克著作引進中國的復旦大學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院長鄧正來教授因病醫治無效,於2013年1月24日上午6時50分在復旦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逝世,享年56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