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鄺宇平[1] [2] [3]

鄺宇平
性別
出生 1932年11月
國籍 中國
籍貫 廣東台山
民族
母校 浙江大學物理系
職業 理論物理學家



理論物理學家。1932年11月生於北京,籍貫廣東台山。195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 從事粒子理論研究。在重夸克偶素物理、TeV能區物理、有效拉氏量理論等方面做出重要工作。建立重夸克偶素強子躍遷的合理模型和系統計算方法建立含耦合道效應的強子躍遷理論。給出等價定理的嚴格證明和正確表述。給出在TeV能量對撞機上探測電弱破缺機制靈敏度的全面分析提出通過WW散射靈敏探測Higgs玻色子反常耦合的新方法。提出在高能強子對撞機上與模型無關地尋找和探測新的重Higgs玻色子的新方法,為LHC實驗提供新建議。從大N極限下的QCD出發推導出贗標介子的手征拉氏量,得到的手征拉氏量係數與實驗值一致。

目錄

教育背景

1955年畢業於北京大學物理系。

工作經歷

  • 1955-1979:在蘭州大學物理系先後任助教、講師、副教授。
  • 1979-1982:作為訪問科學家在美國Cornell大學作研究。
  • 1982-1984:在清華大學工程物理系任副教授、理論物理教研室主任。
  • 1984年至今:在清華大學物理系先後任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導師、理論物理教研室主任(1984-1987)、近代物理研究所副所長(1990-1999)、清華大學高能物理中心學術委員會主席(現任)、清華大學-DESY高能物理協作項目中高能物理理論項目負責人(現任)等。
  • 1987-2000期間:作為訪問教授多次到美國Cornell大學、Stanford直線加速器中心(SLAC)、費米國家實驗室、Minnesota大學,歐洲核子中心(CERN),德國高能物理研究所(DESY)、Heidelberg大學、柏林自由大學,法國EcolePolytechnique,丹麥NielsBohr研究所,芬蘭Helsinki大學,意大利國際理論物理中心(ICTP)、佛羅倫薩INFN,日本高能研究所(KEK)、日本大學等單位進行學術交流。
  • 第一屆(1998,北京)和第四屆(2001,北京)亞太直線對撞機物理、探測器研討會國際組委會主席、第三屆國際光子對撞機研討會(2000,德國漢堡)國際顧問委員會委員、第17屆國際高能輕子光子相互作用會議(1995,北京)組委會委員、第24屆國際高能物理會議(2004,北京)組委會委員。


研究方向及領域

從事粒子理論研究。在重夸克偶素物理、TeV能區物理、有效拉氏量理論等方面做出重要工作。

科研成果

建立重夸克偶素強子躍遷的合理模型和系統計算方法建立含耦合道效應的強子躍遷理論。給出等價定理的嚴格證明和正確表述。給出在TeV能量對撞機上探測電弱破缺機制靈敏度的全面分析提出通過WW散射靈敏探測Higgs玻色子反常耦合的新方法。提出在高能強子對撞機上與模型無關地尋找和探測新的重Higgs玻色子的新方法,為LHC實驗提供新建議。從大N極限下的QCD出發推導出贗標介子的手征拉氏量,得到的手征拉氏量係數與實驗值一致。
從事粒子物理理論研究,在粒子理論的幾個方面作出了重要工作。與何紅建及李小源一起給出對探索電弱破缺機制有重要作用的等價定理的嚴格證明和正確表述,首次揭示出等價定理成立的本身可以用來遴選靈敏探測過程。又與何紅建、袁簡鵬一起,在此基礎上,對TeV能量對撞機上各種探測電弱破缺機制的過程的靈敏度作了全面系統的分析,為未來的實驗提供有用的信息。又與何紅建、袁簡鵬及張斌一起首次提出通過弱規範玻色子散射來探測Higgs玻色子反常耦合的新的靈敏方法,可用於區分標準模型和新物理模型中的Higgs玻色子。最近又與學生一起對可能存在的超出標準模型的重Higgs玻色子的電弱相互作用做了與模型無關的普遍分析,並為實驗提供在正在運行的大型強子對撞機(LHC)上尋找並探測這樣的重Higgs玻色子的最有利的新方法。與顏東茂合作首次建立單通道重夸克偶素強子躍遷的合理模型和系統的理論方法,所作的有關Υ系統強子躍遷幾率的預言被後來的實驗證實。與周宏毅一起首次建立了含耦合道效應的強子躍遷理論,改進了理論與實驗符合的程度,並解釋了一些其它有關實驗。與陳裕啟一起提出有清楚QCD意義的重夸克相互作用勢模型,所得ψ及Υ族的能譜等與實驗符合程度優於已有勢模型。首次將強子躍遷理論推廣到含有CP破壞的情況,並根據北京正負電子對撞機的實驗數據首次確定出c夸克非常色電偶極矩的上限。與王青合作,首次由QCD第一原理形式地導出了贋標介子的手征拉氏量,給出該拉氏量各係數的QCD定義,並在一定近似下由QCD計算出手征拉氏量的各係數,與實驗值相符。2004年以來一直是全國TeV物理工作組的組織者和領導人。

主要獎項及榮譽

  • 2001 年國家「傑出青年」。
  • 1986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 1989年獲第一屆吳有訓物理獎
  • 1994年獲國家教委科技進步一等獎(第一完成人)
  • 1999年獲國家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第一完成人)
  • 2003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數學物理學部院士。
  • 2013 年國家「萬人計劃」。

學術成就及著作

參考資料

外部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