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那些麦垛(红山飞雪)

​​ 那些麦垛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那些麦垛》中国当代作家红山飞雪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那些麦垛

秋天,把收割的小麦一车一车运回村里,一摞一摞码起来,码成山一样高高的麦垛,垛在宽敞的场院里,散发出阵阵麦香。那是秋天里,最具诱惑的意象。

然而,现在农村已经很少见到这样的情景了。

村里那些老人,很早就坐在秋天的阳光底下,一边晒着太阳,一边活动着嘎嘎作响的老骨头,看着一辆接着一辆进进出出的车辆,把满载的庄稼卸下来,又急速出去。“三春不得一秋忙。”老人们捋着花白的胡子,一边频频点头。

眼见山水一天天消瘦,田野一天天荒凉,四下寻找,却找不到往昔那一跺一垛高高垛起来的麦垛。老人们的眼里满是秋天的萧索,心底却没有的昔日秋天的温暖。看不见宽敞的场院,看不见场院里那一垛垛高高的麦垛,老人们的心里像是钻进了秋天的凉风,有些凄凉。在他们看来,那一垛垛麦垛,是点燃人们心中希望的火种,可以温暖他们整整一个寒冷的冬季。

家家户户的院子里,还是可以看见一些麦垛的。但那是已经削掉了麦穗的秸秆,很随意地堆放在院子的某一个角落。没有了饱满结实的麦粒、沉甸甸的麦穗,秸秆变得飘浮、轻滑,很难高高垛起来,撑起人们一年的希望。老人们摇着头,唉声叹气,揣着许多不满。将场院里高高的麦垛拆散到各家各户,似乎把他们的精气神都拆散了,嘴里嘟念着:“世道变了。”

没有了大山一样高高垛起来的麦垛,孩子们失去了最快乐的场所。再听不见一场院快乐的童音,看不见那些围着麦垛追逐的身影,闻不到那一垛一垛麦子飘出来的麦香……坐在高高麦垛上数星星,抑扬顿挫吟咏着“银烛秋光冷画屏, 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 卧看牵牛织女星。”这一切,似乎已经成了遥远的童话。

麻雀们似乎更加辛苦了。过去,只要庄稼一收进场院,麻雀们的好日子就来了。它们成群结队在场院里飞来飞去,叽叽喳喳叫个不停,比那些收获了粮食的农民都快乐。一年的劳累收进场院,农民心里有了底,格外慷慨大方。看着那些飞上飞下觅食的麻雀,心里揣着温暖,眼里含着笑意,并不驱赶,只是希望这些小精灵们讲究一些,不要把粪便随意丢进粮食里。如今,麻雀们不得不学会了游击战,化整为零,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分散到各家各户,侦查、觅食。瞅得准了,看谁家人不在,就呼呼啦啦飞下去,在麦子秸秆上,还有人们顾及不到的角落里,蹦蹦跳跳寻找食物。忽然有人回来,受了惊吓的麻雀,“轰”地四下散开,逃到大树上,再寻找下一家。

麦垛从场院分散到各家各户,大麦垛变成了一个个小麦垛,农民们似乎也变得吝啬,不再任由麻雀们觅食。在这个秋天即将结束的时候,麻雀们飞行的身影,也有些慌乱了。

饱满,散发着麦香的麦粒被收进仓里,农民们就踏踏实实准备过冬了。麦子的秸秆成了百无一用的废品。村子里家家户户的房顶是一水的红瓦,或者灰瓦,一片扣一片,整齐而美观,早就没有了麦秸秆的容身之地。想要看一看茅草房,重温“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的情景,恐怕得到那些具有怀古意味的景区才行。妇女们早已经不用秸秆烧火了,嫌脏,嫌麻烦。

在另一些成熟等待收割的庄稼地,隔三差五会看见一个个用麦秸秆扎成的“稻草人”,穿上花花绿绿的衣裳,戴上破旧的草帽,成了秋天里另一种意象。

[1]

作者简介

红山飞雪,孙国华,内蒙赤峰市人。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儿童文学》《中国校园文学》《小品文选刊》《四川文学》《意林》《语文报》《电影报》等报刊。

参考资料

  1. [中国作家网 (chinawriter.com.cn)中国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