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那智瀑布

圖片來自udn

那智瀑布(那智滝)是位於日本和歌山縣東牟婁郡那智勝浦町那智川的瀑布。瀑高133m,寬13m。與華嚴瀑布袋田瀑布並稱為日本三名瀑[1]

那智山中有多達60餘條的大小溪流,本來,那智瀑布是那智山中所有瀑布的總稱,特別是用於籠瀑修行的48處瀑布(那智四十八瀑)。一般通稱的那智瀑布,則專指一之瀑,別名那智大瀑。又因為水落處為岩盤分成三道水流,所以也叫三條之瀑。

古來即為佛教神道的修行地,同時也是自然信仰的對象,係飛瀧神社之神體。

2004年7月1日,那智瀑布作為紀伊山地的靈場與參詣道的一部分,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中。

目錄

形成原因

那智瀑布的形成,特別是那智大峽谷河床瀑布的形成,應該是內外營力相互作用下導致地形差異所表現出河流水作用的一種階段性河床地貌的表現。其形成因子的作用應該是綜合性的、複雜的。當然在分析其形成因子中,會有主要的或次要的分別,也可說是在一系列特定條件的綜合因子作用下,在某一時間階段上的一種必然表現。

大峽谷河床瀑布,就是在這樣短距離、高坡降、大水量的情況下,流水水動力作用選擇一定的地質構造部位能量釋放的一種必然表現形式,也是河流發育溯源侵蝕在現階段時段內、在日本特定的地形部位一種必然表現形式。 總之,那智瀑布的形成首先是在內外營力作用的綜合分析基礎上,對具體瀑布作具體分析,在這樣世界最大峽谷中這樣巨大的水力作用和強烈構造運動作用地區,瀑布的變化性也就決定了大峽谷瀑布必然的青年性、群體性和複雜性徵。

那智四十八瀑

那智山原始林的瀑布中,有48處以數字順序與神道、佛教、道教名詞等一一命名。相傳從青岸渡寺的開祖裸形上人起,即為各宗教信仰者的修行場所;花山法皇也曾在二之瀑旁的斷崖築庵長居,號稱千日瀑籠行。

但是明治初年實施神佛分離令與修驗道禁止令後,維持入瀑修行基礎的神佛習合信仰隨之衰微,至明治中期,四十八瀑的名稱與所在即已失傳不考。

直到1991年,當地有心人士與新聞社、僧侶等根據少許殘存的古文書入山調查,成功再確認四十八瀑的位置。並於1992年由青岸渡寺發起,恢復那智四十八瀑回峰行。

地理位置

那智瀑布位於和歌山縣東牟婁郡那智勝浦町的那智川。與栃木縣的華嚴瀧、茨城縣的袋田瀧並稱為日本三大名瀑。 那智山中溪流頗多,瀑布就達到60多處之眾。所謂「那智瀧」,原指其中的48瀧(那智四十八瀧)的總稱。 不過,現在一般指的是青岸渡寺旁側的瀑布。這一個瀑布落差為133米,瀑幅為13米。

那智瀧一帶,是「自然信仰」的聖地,2004年7月1日,作為紀伊山地的靈地和參拜道的構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單。

影片

日本三大名瀑 那智瀑布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