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縣
鄒縣又稱"鄒城縣",也就是現在的"鄒城市",簡稱"鄒",譽稱"鄒魯聖地"。地處東經116°44′30"-117°28′54",北緯35°9′12"-35°32′54"。
它位於山東省南部,北依孔子故里曲阜市、南望滕州市。全市總面積1616平方公里,轄3個街道、13個鎮,人口115萬。春秋戰國時期為鄒國國都,同魯國並稱為"鄒魯聖地",為文化興盛之地。秦朝始置鄒縣,三國時期屬魏國,明、清先後隸屬於濟寧府、兗州府。鄒城市屬暖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山東省省轄縣(市)之一,行政區劃屬濟寧。
鄒城是戰國時期偉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代表人物孟子的故里,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祥之地"、"東方君子之國,鄒魯聖賢之鄉"的稱譽,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新興能源工業基地,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十佳投資創業城市,中國經濟百強縣(市)第31位(2015年)。
鄒城市交通便利,京滬高鐵穿過城區東部,民國元年通車的津浦鐵路(今京滬鐵路)縱貫南北,新石鐵路橫穿東西,104國道、京台高速公路等10餘條公路幹線遍布全境;境內白馬河與京杭大運河相連,水上運輸可直達江浙滬一帶。
2015年12月,鄒城被列為第二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1]
目錄
簡介
鄒縣現在稱為鄒城,簡稱"鄒",古稱"鄒魯聖地",位於山東省西南部, 地處東經116°44′30"-117°28′54",北緯35°9′12"-35°32′54",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誕生地,素有"孔孟桑梓之邦,文化發祥之地"之美譽,現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新興能源工業基地、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國家級旅遊名城。鄒城市區位於市境偏西北部,人文、自然景觀和諧,山、水、城一體,獨具特色,是全市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和迅速崛起的魯西南經濟重鎮。
歷史淵源
鄒城市歷史悠久。鄒,戰國時國名,其中心地域在今山東省鄒城市境內,故國國都在今鄒城市南部嶧山之陽。
遠古:據城南6公里處的大汶口文化和龍山文化遺址――野店遺址考古發現,早在六千年前,這裡就有先民勞動、繁衍、生息。鄒城市境內新石器時代遺址達20餘處。
夏、商、周時期:夏代,這裡屬《禹貢》所稱九州中的"徐州"之域。商代屬奄國。西周初期,周克商滅奄,封顓頊之後陸終第五子晏安之苗裔俠於此,國號"邾",又稱"邾婁",曹姓,附庸於魯國。
春秋、戰國時期:俠以下至儀父始見於《春秋》。《春秋》記載的第一個歷史事件就是:"隱公元年(公元前772年)三月,公及邾儀父盟於蔑。"魯文公十三年(公元前614年),邾文公卜遷於嶧,在嶧山之陽建都。在《春秋》記載的200多年歷史中,邾國參與諸侯國間朝聘會盟近50次,戰爭征伐40多次。因北杏之會附從齊桓,進爵為子。戰國中期,"邾"改稱為"鄒"。戰國末期,鄒國為楚所並。古邾國曆時700多年,傳29世。
秦、漢朝:秦統一中國後,廢分封,置郡縣。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天下為36郡,在邾國故地設鄒縣,隸薛郡。縣治在邾國故城。
西漢,實行郡國制,郡、國之下轄縣。
三國、晉、南北朝:三國時,騶縣屬魏。此後,"騶"又寫作"鄒"。
晉代,仍設鄒縣,隸魯郡。東晉初,兗州刺史曾鎮鄒山。
南北朝時期,鄒縣初屬劉宋。
北魏,仍設鄒縣,隸魯郡。
北齊天保七年(公元556年),撤銷高平、平陽兩縣,將接近鄒縣的境域併入鄒縣,並將鄒縣與魯郡治所由嶧山之陽的故治遷至崗山之陽的今鄒城市治。
隋、唐時期:隋代,設鄒縣,隸魯郡。唐代,設鄒縣,隸兗州魯郡上都督府。
宋、元、明、清時期:北宋,設鄒縣,隸京東西路襲慶府。
金代,設鄒縣,隸山東西路滕州。
元代,設鄒縣,隸山東東西道宣慰司益都路滕州。
宋仍舊。金改為滕州,屬兗州。元隸益都路。
明代,設鄒縣。洪武初隸濟寧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濟寧府降為州,兗卅升為府,鄒縣又隸兗州府。
清代,設鄒縣,隸山東承宣布政使司兗州府。
鄒城
近、現代:1912年2月,廢府後鄒縣屬岱南道,1914年6月屬濟寧道,1925年屬兗濟道。1927年廢道後直屬山東省。
抗日戰爭中,山東建立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政權。為適應抗日鬥爭新形勢的需要,1939年3月,以津浦鐵路鄒縣境內段為界,分為鄒東、鄒西兩個縣級行政區,8月在鄒西建立了鄒縣抗日民主政府,隸屬於蘇魯豫區黨委所轄之湖邊地委,12月在鄒東建立了鄒東辦事處,隸屬於山東分局第一區黨委第三地委政府工作部。1940年1月,鄒縣抗日民主政府由鄒西遷至鄒東,與鄒東辦事處合併,仍稱鄒縣抗日民主政府,先後隸屬於山東分局第一區黨委第三地委政府工作部、中共魯南第一地委政府工作部。1943年9月,鄒縣隸屬山東省魯南行政區第一專區。1944年10月,設立鳧山縣,轄鄒縣落陵、太平、石牆、郭里4個區(1946年4月至10月,撤鳧山縣期間又劃回鄒縣)。1945年8月,隸屬山東省魯南行政公署第一專署,於10月將鄒縣十一區撤銷,十二區劃歸曲阜縣;將第三、七、九區和蘆山區劃歸泗水縣。1948年8月建魯中南行署後,鄒縣屬魯中南行署第四專署,並成立鄒縣人民政府,將澹臺墓至小疃一帶及泗河以西共46個村劃歸滋陽縣(今兗州區)。
新中國
1949年,屬滕縣專區(駐地滕州市)。
1953年7月滕縣專區搬遷到濟寧成立濟寧專區,改屬濟寧,8月,撤銷白彥縣,將其城前區91個村莊及尚河區80個村莊劃歸鄒縣。
1956年3月,撤銷鳧山縣,其石牆、郭里、太平3個區的33個鄉、176個村莊又劃歸鄒縣;同時把郭里區北部的北薄、南薄兩鄉及黃路橋、路家莊、小莊、馬坡等村莊劃屬新設的微山縣。
1958年10月,將香城公社原唐林、黨山、瓦峪、西南嶺4個小鄉的33個村莊及看莊公社的唐樓、後棗、榆園、張莊、楊莊、小萬院6個村莊劃歸滕縣。
1959年,東安上村由曲阜縣劃歸鄒縣。
1960年12月,將尼山水庫區的蘇家村、趙家村、王家村、劉家樓、東魯源、西魯源、黃土、李家寨8個村劃歸曲阜縣。
1968年9月,又將尼山水庫區的張馬莊、新村、南王、東龍、西龍、長座、東官、西官、顏母莊、宮家樓10個村劃歸曲阜縣。
1983年10月,撤濟寧地區設濟寧市,鄒縣為濟寧市所轄縣。
1992年10月,經國務院批准,撤銷鄒縣,改設鄒城市,為山東省直轄,濟寧市代管的縣級市。
禮儀之邦
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孟子的故鄉,至今鄒城火車站保留着碑,書有"孟子誕生地"。[2]
資源豐富
土地資源
鄒城市土地總面積l616平方公里,折合2419458.3畝,為濟寧市總面積的15.7%。人均占有2.16畝,低於全省、濟寧市平均水平。其中,耕地94.4萬畝,占總面積的39%,人均0.84畝。
水資源
鄒城市現屬淮河流域南四湖湖東區水系。境內有水庫111座,其中大型水庫1座,小(一)型水庫20座,小(二)型水庫90座。鄒城市多年平均水資源蘊藏量約為5.11億立米。地下水主要分布在中心店鎮-北宿鎮-太平鎮一帶的鄒西水源地和以唐村鎮為中心的唐村水源地;地表水主要為東部山丘區、西南低山區水庫、塘壩蓄水。
生物資源
植物:鄒城市屬於華北生物區系,其植被屬於暖濕帶夏綠林帶,原始植被山丘為闊葉林,平原為草甸植被,現已被人工栽培作物,林木和田間雜草所取代。栽培農作物種類約70個,品種200餘種。木本維管植物資源種類繁多,鄒城市共有45個科,80個屬,120餘種。用有中草藥植物100餘種。
動物:畜禽養殖種類主要有牛、馬、驢、騾、豬、羊、兔、雞、鴨、 鵝、鴿子、鵪鶉、豹、美洲狐等。野生獸禽類主要有野兔、黃鼠狼、狐狸、狼、獾、灰喜雀、麻雀、山雞、啄木鳥、燕子、貓頭鷹等。鄒城市屬淮河水系,具有淮河水系的典型魚類,共有魚30餘種,其中養殖魚類主要有鰱魚、鱅魚、草魚、青魚、羅非魚、雜交鯉等。
礦產資源
礦產資源以煤炭、花崗石、石灰石為主,其次為黃沙、高嶺土、石英石、大理石、重晶石等。
煤炭資源:鄒城市是全國特大型企業兗州礦業集團的所在地。本市區域內煤田分布,南起唐村,北至東灘長約30公里,東從嶧山斷層西至皇甫逆斷層,寬約15.67公里,藏煤面積357平方公里,地質總儲量41億噸。
花崗石:花崗石儲量大、品種多、質量優、開採條件好。總儲量超過20億立方米,有"鄒城紅"、"鄒城綠"、"鄒城青"等六個稀有優質品種,主要分布在鄒東的城前、張莊兩鎮,嶧山、香城、田黃等鎮也有較大儲量。
石灰岩:石灰岩儲量豐富。分布廣泛且相對集中,主要分布在鳧山山系、昌平山系和尼山山系。鄒城市探明儲量148.5億噸,氧化鈣含量較高,一般在48%-52%,是理想的溶劑灰岩、水泥灰岩和建築石材。
脈石英:脈石英在張莊、城前、看莊等鎮都有分布,估計儲量在50萬噸以上,為省內獨有礦種。
大理石:大理石主要分布在鳧山、昌平山、鳳凰山系,估計儲量為94.5億噸。
重晶石:重晶石儲量15萬噸,主要分布在田黃、城前一帶。
黃沙:黃沙幾乎各鎮街都有分布,且質地優良。千泉、鳧山、鋼山、嶧山、北宿、大束等鎮街儲量較大。鄒城市儲量6000萬噸以上。
煤矸石、粉煤灰,年排放量約400萬噸,有待綜合利用。[3]
交通發達
104 國道和京滬鐵路橫穿鄒城市區,建成通車的京滬高速公路也從市郊經過,東西向有直通港口的兗石鐵路。鄒城分別與臨近的濟寧、兗州、曲阜日漸融合,形成衛星城之趨勢。 通訊發達:有大容量的程控電話和移動電話網,電話、手機非常普及,同時開通數據交換和互聯網業務,寬帶網絡普及到每個小區,企業和個人上網非常普遍,建成專門的教育網、政務網絡、電子商務網絡。
基礎設施
境內有多個高級賓館,兗礦集團外招、鄒城擇鄰山莊和鄒城國際大酒店三處星級賓館,全市水、電、煤氣一應俱全,有設施先進可承擔國家比賽的游泳館和國家標準的鄒城體育場,西郊建有大型污水處理廠,市內多個大型商場、超市、批發市場,有着良好的購物環境,西部開發區和東部開發區給鄒城帶來無限商機,東城新區正在建設當中。
旅遊勝地
鄒城市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甲類對外開放地區和旅遊勝地。
風景名勝
主要有:以天然形成的奇山怪石為主體的鐵山公園、體育公園、嶧山風景名勝區,以水見長的鐵西公園、唐王湖公園、孟子湖風景遊覽區及素有"鄒城會客廳"之稱譽的人民廣場、文化廣場等。其中,嶧山風景名勝區為省級風景名勝區。
文物古蹟
境內現有各類文物古蹟517處。其中:
古遺址175處,主要有野店遺址、邾國故城遺址、漆女城遺址、棲駕峪遺址、鬥雞台遺址、北鳧山犁耙峪遺址、晚照寺遺址、灰城子遺址、城前遺址等。
古墓葬107處.主要有孟林、漢魯王墓、明魯王墓、萬章墓、南宮适墓、西晉劉寶墓、金烏林答將軍墓、廟東古墓、王看九女築墳、興泉墓群等。
古建築132處,主要有孟廟、孟府古建築群、重興塔、孟母三遷祠、龍山玉皇殿、大園戲樓、小石石拱橋、顏母祠、潘氏家祠等。
石窟寺及石刻33處,主要有鐵山摩崖石刻、崗山摩崖石刻、葛山摩崖石刻、嶧山石刻、鳳凰山唐代石窟佛造像、黃山宋代十八羅漢洞造像、後圬山壽峰寺碑刻群等。
近現代史跡及其他70處,主要有白蓮教農民起義遺址、尼山區抗日烈士紀念碑、孔子孟子誕生聖地碑、抗日烈士鄭師文紀念碑、烈士陳清松墓碑、鄒城烈士陵園、石牆雙慶揚水站等。
各類文物史跡中,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處,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6處,濟寧市文物保護單位11處,鄒城市文物保護單位35處。[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