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鄭天存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鄭天存,男,1944年出生,河南省西華縣人,中共黨員,1968年畢業於河南農學院農學系,系河南省小麥學會副理事長、省作物學會常務理事,河南省小麥育種首席專家。現任周口市農科所所長、研究員[1]。被授予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2]。1997年,他被評為首屆全國科技先進工作.

基本信息

人物說明----周口市農科所所長、研究員

出生地點----河南省西華縣

出生日期----1944年

國 籍 ---- 中國

職 業 ---- 教育科研工作者

主要成就----省優秀科技工作者

畢業院校----河南農學院農學系

目錄

1生平 2成就與榮譽 3種子事業 4評價

目錄

人物生平=

1972年開始先後主持高粱、小麥育種和栽培研究工作,培育出周粱l號、周粱2號兩個糧稈兼優型夏高粱品種,在省區試中居一、二位,均獲地廳級成果獎;1978年後主要從事小麥育種和栽培研究,他針對小麥育種周期長及異地加代成功率的問題,開展了在平原地區冬小麥就地夏繁加代技術研究,並應用於該所小麥育種研究工作中,這項研究成果,不僅獲河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還對周口地區農科所連續培育出幾個小麥品種起了重要作用;他1980年至1994年選育出的10個小麥新品種(系),有6個在省和國家級區試中位居前列;他主持育成的豫麥15號獲1992年河南省科技成果二等獎,新近育成的周麥9號,由河南省和全國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命名為豫麥21號和GS豫麥21號,還育成了周麥11、周麥12、周麥13小麥新品種等;他還參加了河南省小麥不同生態類型區劃及其生產技術規程等協作攻關項目,主持完成了周口地區影響小麥穩定增產的不良生態因子及應變栽培技術等研究,獲得省(部)級成果獎6項。他在省級以上刊物或學術會議發表或宣讀的論文有:"冬小麥就地夏繁加代技術研究和應用"、"河南省小麥品種更替與遺傳改進研究"、"普通小麥雙交效應分析"、"周口地區小麥氣候災害及防災減災應變對策"等28篇。

成就與榮譽

1989年被評為省優秀科技工作者,1990年由河南省委、省政府授予"河南省優秀專家"稱號,1994年被評為河南省勞動模範, 1991年被國務院授予"有突出貢獻專家"稱號,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他現兼任河南省小麥研究會副理事長,河南省作物學會常務理事。

種子事業

概括 這是一條承載着黃泛區人民世代企盼的開拓之路。河南省周口市農業科學院院長鄭天存研究員就在這條路上整整走了35個春秋。他灑下了汗水,播下了智慧,收穫的是中國農業的希望。

幾十年來,他在中原大地上,寫下了中國小麥育種的光輝史詩,他培育出了19個小麥新品種,獲得各級科技成果獎24項,其中省部級以上成果11項,發表學術論文50餘篇,成果應用產生的直接效益達50多億元,約使1億農場受益,為我國農業生產和科技事業做了了突出貢獻。

人生的承諾

1944年,鄭天存出生在黃泛區西華縣一個偏僻的小村莊,那時候正趕上鬧黃災,父母背着這個幼小的嬰兒逃荒要飯活了下來。解放後上中學時,又逢三年自然災害,"飢餓",那刻骨銘心的記憶,使他產生了一個強烈的願望:讓農民吃飽飯!這是鄭天存的人生承諾!從河南省農學院畢業的鄭天存,1972年走進了周口地區農科所。這是個所一無實驗儀器設備,二無實驗基地,剛剛給建的窮所,條件非常艱苦。而鄭天存就秉着自己對中原人民的人生承諾,在這裡白手起家,走上了培育小麥良種的研究道路,在那些日子裡,他一邊向專家請教,攻讀育種書籍,一邊跑鄉村遍野,在田間搞實驗,吃住在田間,夜以繼日,第一次嘗到了農業科研的酸甜苦辣與艱辛。這一切只有他自己知道。

回憶往事,鄭天存研究員平靜地說:"人生固然有自己的規矩方圓,偉人指點江山,激揚文字;英雄叱咤風雲,所向披靡;凡人則是默默勞作,永遠保持寵辱不驚,水波不興的境地。我的人生觀就是育種、創新,為中國農民服務,實現自己的人生承諾。

趕超時間的人

在河南省科學功臣審批表中,我們看到了對鄭天存有這樣的一段評價:"鄭天存自1980年開始從事小麥育種工作,在起步晚、條件差、又沒有小麥育種基地的不利條件下,他以強烈的事業心和刻苦鑽研、拼搏精神,贏得了超常的育種速度和水平。他因陋就簡在省內首次研究成功了冬小麥育種就地夏繁加代技術,使育種年限縮短近一半。

縮短育種時間,無論在科學意義上,還是在實踐意義上,都是一個重大難題。冬小麥是秋播夏收作物,必須經過越冬低溫階段,才能完成春化發育,否則很難抽穗結籽。如果按常規季節育種,培育一代就要一年時間,那麼,育成良種要花多少年?時間在這裡變成了一個緩慢的過程。國外為了加快育種速度搞過人工氣候室,但造價昂貴,我國有人嘗試到高寒山區異地夏繁加代,效果也很不理想。鄭天存根據國內外經驗,因陋就簡地進行夏繁加代技術的探索,他從利用冰箱對種子進行低溫春化入手,經過長期探索,解決了一系列難題,建起了低溫春化室,創造了"綠化營養春化法"。鄭天存利用這項技術僅用三四年說培育出了周麥8048、周麥8088-46優良新品種。實踐證明,他的冬小麥就地夏繁加代技術行之有效,並獲得了河南省科技進步三等獎。

鄭天存是一位趕超時間的人,以創新的科研方法,大縮短了育出品種的年限,24年寒暑,竟培育出了19個優良的小麥新品種。

高產育種家

在中原大地,在黃淮海流域、大半個中國,在有小麥生長的地方,我們都可以找到"周麥"系列品種的足跡。25年來,鄭天存共培育出四批小麥優良品種。每一批成果都有驕人的成績,都有科學的創新的突破。

第一批4個品種(80年代初期--中期):分別是周麥8048、8846、8826、8833。該批品種使小麥單產從每畝150kg左右提高到300-400kg產量水平。使小麥產量首次實現歷史性突破。

第二批6個品種(80年代中後期--90年代初):育出了周麥5號至10號,其中以周麥9號代表,集高產多抗於一體,在黃淮海流域跨省三年試驗中名列第一,平均畝產506.6kg,在全國首次創造了畝產超千斤的紀錄,被命名為全國名優品種。

第三批3個品種(90年代中期--2000年)即周麥11號至13號,該批品種在第二批品種的基礎上追求高產再高產的目標,畝產在500-600kg,穩產500kg。

第四批品種(20世紀末-- ),先後培育出周麥14號至19號,使小麥產量水平又上一個新台階,周麥16號2001全省試驗10處匯總平均畝產635.9kg,其中兩處超過700kg,最高畝產712.8kg。周麥17號具有矮杆、早熟、面白、出粉率高等優點,適合農業結構調整的需要,有利於發展間作套種,適合農民麵食習慣的需求,因而很受農民的歡迎。

人物評價

鄭天存培育的強筋優質小麥新品種周麥19號,較好地解決了當前農業生產中優質麥產量偏低問題,實現了既高產又優質的目標,產量潛力在600kg以上,對發展優質小麥,調整小麥品種結構,實現了小麥優質高產、農民增收具有特殊意義。

正是由於鄭天存在小麥育種上的突出業績,故被同行譽為"高產育種家"。農民的歡迎。周麥18號在三年國家和省級試驗中共獲八個第一,這在育種界是前所未有的。周麥18號表現出了高產性好、穩產性好、抗病、耐旱、抗倒伏等優秀品質,被國內小麥專家公認為又一個劃時代和實破性的"王牌品種"。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