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洪年
鄭洪年,是暨南大學的創始人之一,我國華僑教育事業的先驅,字韶覺,生於光緒元年乙亥十二月初八日(一八七六年一月四日),廣東省番禺人,光緒舉人。他幼年父母雙亡,八歲起由表親撫養成人。他早年受業於康有為門下,後來就讀於廣雅書院,畢業於兩江法政學校。曾追隨孫中山參加國民革命並擔任重要職務。
目錄
人物生平
前清兩江總督端方奉命於一九零五年赴歐洲考察憲政,途徑南洋了解到許多華僑子弟不諳中華語言文化,深感華僑教育之不可緩,回國後乃請清廷批准,於一九零六年在南京薛家巷妙向庵創立了暨南學堂,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專門招收華僑子弟的學校,鄭洪年被任命為首任堂長。為暨南奠定初步基礎之後,即離任他調,1921年任交通部次長兼鐵路督辦,後任廣東軍政府財政廳長,軍需副監和高等顧問,國民堂政府交通部,財政部,工商部次長及全國建設委員會,華僑事務委員會,教育部大學院理事,庚款委員會委員和立法委員會等重要職務。在此期間,他曾負責辦理鐵路職工教育,頗有成就。
一九二七年國立暨南大學改為國立暨南大學,鄭洪年再次出任校長。他廣羅人才,銳意改革,全校分大,中,小學及南洋文化教育事業部,大學設商,文,理,法,教育五學院,影響不斷擴大,吸引了許多海外華僑學生前來暨大學習。暨南大學被譽為"華僑的最高學府"。同時他非常重視對南洋問題和華僑問題的研究,除專門機構進行研究外,還明確規定,《南洋概況》是全校學生的必修課。他還多方指導和推動海外華僑教育事業的發展。暨南為海外華僑學校培養了大量師資,成為海外華僑教育事業的骨幹力量。一九二九年孫中山先生的靈柩從北京碧雲寺運到南京中山陵安葬,鄭洪年任"迎櫬專員"。一九三四年離任赴南洋考察華僑教育。鄭洪年擔任暨南大學校長長達七年之久,這是暨南大學取得快速發展,僑生最多,辦得有聲有色的鼎盛時期。
一九三七年上海"八·一三"事變發生後,鄭洪年旅居香港,創辦了華夏學院,漢華中學。一九四二年十二月香港淪陷,他被日本侵略軍所俘虜,關押在集中營達一百零五天之久,之後又押送到上海,被迫任汪偽華中鐵路有限公司總裁。一九四九年春再次旅居香港。一九五二年回到上海定居。一九五六年八月被任命為上海市人民政府參事室參事。一九五八年二月二十五日在上海逝世,終年八十四歲。他共有十七個子女,計有七子十女。其中一子鄭寶熙是香港中文大學教授,而鄭寶熙的養子正是家喻戶曉的香港影視巨星鄭少秋。鄭洪年的主要著作有《鄭洪年華僑教育言論集》,《櫜園詩稿》等。後者是他應陳昭景先生多次請求,在八十一歲親筆抄錄的舊詩作,由新加坡暨南校友會刊行,因此這不僅是他的詩集,而且也是他晚年留下的重要的書法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