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郭啟儒,(1900年-1969年),北京人,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他的表演捧逗俱佳,颱風瀟灑,沉着穩健,趣味文雅。[1]

郭啟儒出身貧苦,幼時讀過六年私塾,酷愛相聲,二十三歲曾在北京鴻奎社學演文明戲,二十五歲拜劉德智為師學說相聲。民國十四年至二十九年(1925至1940年),他曾與相聲名家劉德智焦德海張壽臣於俊波焦少海等在北京天橋、先農市場、東安市場、隆福寺等處撂地演出,當時他常演的相聲段子有《大保鏢》、《文章會》、《賊說話》、《大相面》等。他晚年曾說:「那時候,甭管什麼活,許我不使,不許我不會。」

目錄

生平經歷

民國二十九年起,他與侯寶林合作,為侯捧哏,在天津南市燕樂戲園首次聯袂獻藝,一鳴驚人。

又經電台廣播擴大了影響,聲名大震,成為當時頗負盛名的五檔相聲之一。[2]相聲大師侯寶林的名字能在中國相聲發展長河中名垂青史,源於他精湛的表演技藝以及對幽默的深刻理解。不過,對口相聲需要捧逗之間默契配合,正所謂紅花還需綠葉襯。郭啟儒對於侯寶林的成名響蔓兒給予了莫大的提攜。

當時他常演的曲目有《戲劇雜談》、《賣布頭》、《鬧公堂》、《改行》等,被天津知識界譽為「文明相聲」。他與侯寶林自天津返北京後,在西單遊藝社、上海遊藝社和鳳凰廳演出,每天日夜兩場,上座非常好。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50年他參加了北京相聲改進小組,致力於相聲的改舊創新,並講課教學,培養青年相聲演員。

1951年,他與侯寶林參加了第一屆赴朝慰問團,在朝鮮前線編演了《杜魯門畫像》、《狗腿子》等新相聲。

1952年起,他倆加入北京曲藝三團,1954年曾隨中國人民解放軍代表團赴西藏作慰問演出,1955年又一起調入中央廣播說唱團。

在廣播說唱團工作的十多年間,他與侯寶林一起加工表演了許多反映現實生活的新相聲,如《夜行記》、《離婚前奏曲》、《砍白菜》、《妙手成患》、《打百分》、《服務態度》、《買猴》、《美蔣勞軍記》、《醉酒》等。同時,對一批舊有傳統節目如《關公戰秦瓊》、《改行》、《戲劇雜談》、《戲劇與方言》、《空城計》、《賣布頭》、《三棒鼓》、《陰陽五行》等進行了重新整理加工,翻舊出新,成為他們膾炙人口的代表作。其中《關公戰秦瓊》曾受到毛澤東、周恩來、陳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讚譽,成為傳世精品。他與侯寶林還參加過電影《方珍珠》、《遊園驚夢》的拍攝,串演角色。他們合說的相聲大部分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存有錄音。

捧哏藝術

郭啟儒在與侯寶林合作的二十來年間,專事捧哏。他一貫主張「捧哏要蔫,逗哏要歡」。他為侯寶林捧哏一絲不苟、嚴絲合縫,尺寸、火候恰到好處,既起到了烘托作用,又不喧賓奪主,以自己的「蔫」反襯出侯的「歡」,以自己的「冷麵」托出侯的「火爆」,以自己聲調的低沉渾厚來顯示侯的高亢激越,以自己「雲遮月」的嗓音與侯金石般的歌喉形成強烈對比,以自己憨直樸實的表演風格來突出侯機智幽默的藝術特色。兩人配合默契,相得益彰,成為對口相聲表演藝術中不可多得的黃金搭檔。

後輩相聲演員馬季尊崇他為「捧哏巨匠」。在具體捧哏技巧的運用上,郭啟儒除很好地繼承了遞火點鞭、烘雲托月、火上澆油、穿針引線等傳統技法外,還創造了畫龍點睛、錦上添花等新技法,豐富了捧哏藝術的表現手段。

表演經驗

郭啟儒有時也說單口相聲,以說《熬柿子》、《求一毛》等段子最為拿手。郭啟儒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總結出從事相聲表演的八條經驗:

說相聲首先得讓人聽得懂;

相聲藝術要從多方面來豐富;

只有熱愛自己的藝術,你才能被觀眾熱愛;

使好墊活,先把觀眾的精神領過來;

相聲演員的舞台形象必須給人一種美感和親切感;

捧哏的要掌握好包袱兒的節骨眼兒,既要聚精會神,又隨機應變;

捧哏的要運用好蹬、踹、說、賣和遲、急、頓、挫這八個字的表演技巧;

捧逗演員之間要搞好團結。

他的表演經驗,經蔡興林整理成《相聲表演心得》一文,1964年和1981年先後發表在《戲劇報》和《曲藝》雜誌上,1984年收入中國曲藝出版社《中國曲藝論集》(一)中。

代表節目

有《熬柿子》(單口)、《關公戰秦瓊》、《夜行記》、《戲劇與方言》、《改行》、《打電話》等。

77號(侯寶林、郭啟儒)

北京話(侯寶林、郭啟儒)

猜字(侯寶林、郭啟儒)

串調(侯寶林 郭啟儒 )

打百分(侯寶林、郭啟儒)

打燈謎(侯寶林、郭啟儒)

方言(侯寶林、郭啟儒)

汾河灣(侯寶林、郭啟儒)

服務態度(侯寶林、郭啟儒)

改行(侯寶林、郭啟儒)

關公戰秦瓊(侯寶林、郭啟儒)……

視頻

侯寶林、郭啟儒經典相聲《關公戰秦瓊》,不同時代的英雄對戰!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