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知章
郭知章
郭知章(公元1040--1114年),字明淑,北宋吉州龙泉县光化乡岭上{今江西省遂川县于田镇城溪村岭上}人。 唐朝大将郭子仪第十一世孙。
人物简介
郭知章(公元1040--1114年),字明叔,唐朝大将郭子仪第十一世孙。 高祖享王灌北宋初年进士,曾任冀州刺史。 曾祖、祖父"皆不仕"。 父郭福道(字承僖)"力治生业,不避寒暑","平居敝衣菲食"。 但他性情豪爽,广交"四方游士"。 他还不惜重金为其子买书"置师择友",以至"质衣鬻田"也在所不惜。 福道生有三个儿子,长子知用屡试不第,次子知微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进士,曾任桂阳(今湖南桂阳)知县。 知章排行第三。他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熟读经史,于仁宗嘉佑七年(公元1062年)初举,英宗治平元年(公元1064年)再举,治平二丰,27岁的郭知章便早他二哥20年荣登进士第。
人物生平
一、 决事清明、谏切时弊 郭知章踏人仕途之初,曾任广西刘彝的幕府,接着任江西会昌、浮梁(今景德镇)、分宁(今修水)知县。 后又提升为海州(今江苏连云港)、濮州|(今山东濮县)知州。 时值宋神宗统治时期。 为富国强兵,缓和阶级矛盾,挽救封建统治的危机,王安石实行变法,触犯了大地主大官僚的利益,遭到以司马光为首的保守派的反对,因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十分尖锐。 作为地方官吏的郭知章,认为新法的措施特别是募役法可限制豪强势力,保证农民的生产时间,增加政府的财政收人,缓解封建统治的危机,因而对新法基本上是持支持的态度。 史称郭知章"历宰数邑,俱有政绩","决事清明,不挠于大吏"。 他在新法推行的过程中,清正廉明,不避权贵,使所在州县府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 "所至民爱重之"。 后来,郭知章被中丞郑雍、学士顾临荐为监察御史,又转为殿中侍御史,迁右司谏。 不久,宋神宗死,新继位的哲宗皇帝年幼,高太后掌权,司马光执政,尽罢新法。 郭知章身为谏官,能针对时弊,上奏直书己见,几年内共有奏章一百多封,"若复铨法,增谏员,通行募役,用经学取士,皆关朝延大体"。 这些主张也大多被朝廷采纳。 如募役法在废除多时以后,由于郭知章上书"请复元丰役法"而得以重新推行,于国于民都十分有利。 后人认为郭知章在对朝廷刑赏用人方面的奏章中议论"最为切至"。 如他主张"爵禄庆赏,以劝天下之善,愿无以假借大臣,使行私恩; 刑罚诛戮,以惩天下之恶,愿无以假借大臣,使快私忿。" 这是对北宋官场上结党营私的腐败现象的尖锐抨击,知章在中央和地方为官期间,一贯主张任人唯贤。 如他在任虔州(江西赣州)知州时,有郡人杨先行"行义修洁,隐居玉岩,向尚不仕"知章以为人才难得,就把他"荐于朝,召而官之"。
二、奉使独贤、旋即遭贬 郭知章生活的时代,辽、西夏和北宋并立,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交织在一起。 北宋和辽、西夏的边境上,磨擦冲突时有发生。 哲宗元符二年(公元1099年)四月,辽国派使者萧德崇来为西夏"请还河西地"。 朝廷任命当时担任工部侍郎和中书舍人的郭知章前往北边负责接待。 郭知章对辽使待之以礼,并晓以两国通好的大义,同时指出:"夏人累犯边,法当致讨,以北朝劝和之故,务为优容。彼若恭顺如初,当自有恩旨,非使人所能预知也。" 辽使"语塞",并"服其至诚"。 郭知章不辱使命,妥善地解决了当时皇帝和大臣们都感到十分头痛的问题。 他尚未回到京城,就遭到反对派的攻击,罪名是曾主"导河东流议"。 事情得追述到神宗熙宁十年(公元1077年),黄河州澶州大决口,北流断绝,河道南移,百姓累受其害。 哲宗亲政后,郭知章上书说: "自大河东北分流,生灵被害,今水之趋东者已不可遏,顺而导之,闭北而行东,其利百倍矣"。 但黄河桀骜不驯,水患照样发生。 反对派就以此来作为对他进行攻击的借口。 郭知章因此而被贬为集贤殿修撰、知和州(今安徽和县)。
三、漠阁星缠、台垣日丽 元符三年(公元1100年)哲宗死,徽宗继位.郭知章被重新起用为工部侍郎,加宝文阁直学士、知太原府。 太原为北宋的西北边防重镇,郭知章到达后,经过实地考察,向皇帝上了一道加强西北防务的秦章:"请展南城,包据高阜,以捍御外寇,括营田,募弓箭手以代禁卒。" 这一主张得到朝廷的认可,并付诸实施,有利于巩固西北边防。 由于知章的政绩卓著,不久又拜为刑部尚书、开封知府、翰林学士、显谟阁直学士。 此时的郭知章已成为北宋朝廷的要员:赐三品爵,食邑九百户,头戴五梁冠,身着紫袍,腰佩玉带、金鱼袋,手持象芴。 虽然达到了他一生仕途的顶峰,但知章"清醒匪懈",忠于职守,办案极为谨慎而公正,史称他"旋居秋官,惠及刑狱。"
四、耻不呈身、避不草制 北宋官场上的人际关系是十分微妙的。 郭知章一生清正廉明,反对结党营私。 他曾说过:"忠于陛下者必见忌于大臣,党于大臣者必上负于陛下"。 早在他刚踏人仕途不久,有人推荐他担任御史,掌权的中丞刘挚要郭知章去拜见他。 刘挚是守旧派,实际上是要郭知章站到他那一边去攻击以王安石为首的变法派。 知章认为自己不能做"呈身御史",而拒绝拜见刘挚。 虽然知章的政治主张方面倾向于王安石,但他并未实际倒向那一边。 司马光执政后,保守派"元佑党人"掌握了朝廷大权。 元佑八年〈公元1093年〉高太后死,第二年哲宗亲政,改元"绍圣"。 哲宗重新起用变法派人物,章悖、曾布、蔡卞上台。 他们把"元佑旧臣"赶出朝廷,流放岭南。 奉命出使广西的董必,对贬往岭南的"元苟旧臣"横加迫害,"无故重兴大狱,欲置之于死。" 后来徽宗登极,实行大赦,才没有酿成大祸。 蔡卞为发展自己的势力,推荐"秉性险恶"的董必担任工部员外郎,知章乃向皇帝上书,反对提升董必,拒不草拟任命董必的诏书,得到朝臣的支持。 由于郭知章刚直不阿,反对派千方百计地找借口攻击他,一方面重提"导河东流议",另一方面把他打成"元佑奸党"。晚年的郭知章被贬知邓州(今河南邓县)、成都、虔州。后来又改知青州(今山东益都),因年老多病而辞归。 朝廷又恢复了他的"显漠阁直学士,提举洪州都尉、武功县开国伯"等封衔。
五、谕祭名臣、青史彪炳 徽宗政和四年(公元1114年),郭知章逝世,享年75岁。 其至友黄山谷(庭坚)亲自为他撰写了墓志铭。 为表彰他为官近半个世纪的功绩,皇帝特派当时的吉州知州程祁前往龙泉宣谕祭悼,赐谥"文毅"。 谕祭文称知章"秉赋德性,浑厚淳全。 躬自表树,良吏式宣。 台谏著绩,风纪凛然。 特立无惧,持之弥坚。" 这是对他的最高褒奖。 郭知章墓在今枚江乡莲溪村的州下,紧挨遂江河岸。 1978年,考古工作者在其墓中出土了一批珍贵文物,其中有随葬的带金饰品十三件,湖州六弧铜镜一面,铜渣斗一件,砖雕明器"神煞俑"十九件,"大观通宝"等铜钱数十枚。 这批文物都珍藏在江西省博物馆。 可惜墓志碑被打烂,只剩下残片一段。 清代龙泉西溪进士周熏曾为郭知章作赞曰:"岳岳其标,觥觥其器; 中外易历,出人风仪; 耻不呈身,避不草制; 刑赏用人,经学取士; 凡百余奏,罔弗切至; 报聘契丹,辞严削地; 谟阁星缠,台垣日丽; 谕祭名臣,谥曰文毅。" 此赞可作为郭知章一生的真实写照。 郭知章的父母妻子都先后受过朝廷的赐封,其父承僖封为"承事郎晋赠通议大夫翰林院学士"气其母萧氏封为"建安郡君",其妻王氏封为"永宁郡君"。 知章的儿子郭淑、郭洵,侄儿郭浃、郭涣、郭氵是 都为进士出身,并都曾为宫。 自元丰以来,郭家共有十三人考取进士,成为龙泉望族。
个人作品
郭知章还"工诗律",与当时的江西诗派首领黄庭坚(山谷)时有唱和。 黄庭坚称他"诗篇清奇,文语温雅,长于碑碣。" 在知章任职的州县,上至缙绅,下至一介之士,都很推崇他的诗文,甚至有为求索诗文和墨宝,不远千里而来者。 他著有《易义》十卷、《易谍义》十卷,并有文集行世。 可惜这些诗文大都已失传。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诗篇,只有《郭氏族谱》中保存下来的七律《望远阁》二首,其中之一是: 凭亭四顾浩无旁,洒落闲中气味长。 潭阔夜堵浮玉槛,滩高秋浪泻银塘。 云根气入帘拢润,天未风生现席凉。 极目应无九万里,好看鹏翼快朝翔。 诗写得清奇、凝炼,意境深远,给人以美的享受。 乾隆版《龙泉县志》中载有郭知章所作的《庾亭记》一篇,是郭知章在熙宁十年与当时的龙泉知县李沂宴赏于县城东郊的东园庾亭所作, 从其中的 "萦纡回旋,或冲或激,层叠突兀,若拱若伏,此亭之山水也; 晓气清而引轻碧,暮空淡而浮彩光,此亭之烟霞也; 风动而微凉生,凉生而褥暑遁,此亭之清爽也; 众籁远而喧嚣息,百虑汰而是非忘,此亭之虚旷也"等句, 可以看出知章文章的温雅、优美、隽永、飘逸。 特别是后面的"对土木之巧,念工佣之费,则思上之所资游观者皆出民,民心尤可爱也"等句. 则以委宛的笔调讽刺了北宋皇帝不顾惜民力大兴土木、游山玩水的侈奢生活,也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