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艳君
基本信息
人物经历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文化哲学等领域的研究。在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研究领域,从马克思经典文本的研究入手,在宏观和微观相统一的基础上重新阐释马克思的社会历史理论。同时,尝试将这种阐释与作为历史解释模式的文化哲学结合起来,将自己的研究领域逐步拓展到历史学、人类学、文化哲学等领域,力图在多学科综合研究的基础上构建生成论的历史哲学。
主要贡献
所做项目
1、马克思历史观及其当代价值研究(11BZX007),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11—2014年;
2、历史的生成性(200902494),中国博士后基金一等资助,2009—2012年;
3、马克思历史哲学的生成论阐释及其当代意义(06D082),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06—2010;
4、对历史与人之存在的哲学阐释(1151G036),黑龙江省普通高校青年学术骨干支持计划,2008—2008年。
出版著作
一、代表性论文:
1、《青年马克思批判哲学的双重逻辑及其理论意义》,载《哲学研究》2011年第8期;
2、《经典表述的再阐释——重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载《哲学研究》2005年第11期;
3、《马克思德法年鉴时期的思想变革及其理论意义》,载《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第1期;
4、《论唯物史观研究的微观维度及其当代意义》,载《史学理论研究》2007年第2期;
5、《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真实》,载《史学理论研究》2004年第2期;
6、《历史的生成性——论马克思在历史哲学领域实现的革命变革》,载《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
7、《马克思历史观的人学阐释》,载《求是学刊》2003年第4期;
8、《论马克思历史观的生成论本质》,载《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3期;
9、《历史与人的生成》,载《学习与探索》2005年第6期;
10、《论人的需要和自我意识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载《学术交流》2005年第12期;
11、《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自然人概念的继承与超越》,载《学术交流》2006年第7期;
12、《劳动、交往、分工:马克思对历史演进机制的分析》,载《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年第9期;
13、《超越乌托邦:论马克思所理解的共产主义》,载《唯实》2003年第4期;
14、《论拉法格对唯物史观的理解及局限》,载《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5期;
15、《历史理性的生成性的初步阐释》,载《求索》2005年第11期;
16、《关注马克思社会历史理论的微观维度》,载《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第4月21日;
17、《论海登.怀特对历史的文化阐释》,载《江海学刊》2007年第3期;
18、《论西方文明的整合——对中世纪文化的一种理解》,载《求是学刊》1998年第3期;
19、《全球化与文化的价值选择》,载《学海》2001年第5期;
20、《文化进化论与文化相对论:批判与反思》,载《哈尔滨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
21、《论近代中国的启蒙》,载《长春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第5期;
22、《论意识形态研究的文化哲学视角》,载《学术研究》2011年第2期,独立;
二、代表性的著作:
1、《历史与人的生成——马克思历史观的人学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年版,独立;
2、《历史的生成性——对历史与人之存在的哲学阐释》,黑龙江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独立;
3、《论历史发展的动力》,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二作者。
获奖记录
1、第十一届霍英东教育基金会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奖,三等奖,2008年;
2、唯物史观研究的微观维度及其当代意义,获第十四届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010年;
3、“经典表述”的再阐释——重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导言》,获第十三届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一等奖,2008年;[3]
4、后现代主义与历史真实,获第十二届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佳作奖,2006年;
5、文化进化论与文化相对论:批判与反思,获第十一届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奖,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