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是一個中華思想文化術語。

中國漢字的發展成為維繫中華民族歷史發展進步的一條生動鮮明的脈絡[1],各個歷史時期所形成的各種字體,有着各自鮮明的藝術特徵,如篆書[2]古樸典雅,隸書靜中有動,草書風馳電掣、結構緊湊,楷書工整秀麗,行書易識好寫,實用性強,字體多樣。

目錄

名詞解釋

國都,國君處理政事及所居的城邑。「都」與「邑」的區別是:有宗廟(陳列祖先和前代君主牌位)的城叫做「都」;沒有宗廟的叫做「邑」。宗廟是大夫以上貴族統治者祭祀祖先的廟宇,是祖先崇拜的產物、宗法制度的體現,也是「都」的根本標誌。周朝時,各諸侯國的政治中心都叫做「都」;秦漢以後,統指國都、帝王的治所。後規模大、人口多的城邑都可稱為「都」。

引例1

凡邑,有宗廟先君之主曰都,無曰邑。 (《左傳·莊公二十八年》) (所有城邑中,有宗廟和前代君主牌位的叫做「都」,沒有的叫做「邑」。)

引例2

國,城曰都者,國君所居,人所都會也。 (劉熙《釋名·釋州國》) (一國的城邑稱為「都」,是因為它是國君居住、人口聚集的地方。)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