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贻诗
姓名 | 邹贻诗 |
---|---|
别名 | 字石泉; 号愚斋 |
出生年 | 不详 |
死亡年 | 不详 |
官宦经历 | 乾隆五十五年(1790)曾任布政司经历后补建阳县丞,嘉庆年间,随军渡台剿办林爽文、陈周全案。其间实心任事,以知州升用。嘉庆十年(1805)海盗蔡牵围攻府城,再次为赛冲阿上奏带同渡台。 |
编著作品 | 著有《浮槎存诗集》 |
邹贻诗(?~?),字石泉,号愚斋。湖北汉阳人。
生平
乾隆、嘉庆年间人士。乾隆五十五年(1790)曾任布政司经历后补建阳县丞,嘉庆年间,随军渡台剿办林爽文、陈周全案。其间实心任事,以知州升用。嘉庆十年(1805)海盗蔡牵围攻府城,再次为赛冲阿上奏带同渡台。
著作
著有《浮槎存诗集》。以下诗作据清修台湾方志所引辑录。[1]
七言律诗
军中五日
蛮方五月瘴烟轻,佳节愁闻战鼓声。蒲酒[2]新颁神策府[3],纻衣先赐汉家营[4]。曾言彩缕能长命[5],岂有灵符[6]可避兵。乡俗不殊风景异,夕阳影里闭孤城。
【题解】
本诗为七言律诗,收入《全台诗‧第参册》。作者因来台剿办林爽文事件,因而有此在“军中”之作,写作时间是在端午佳节,地点则为军中营地,一如作者其他相关诗作如实地反应心理层面,那种面对未知战争的愁苦与面对死亡的担忧。特别是时逢佳节,本该是在家乡与家人团聚的时刻,却在“蛮方”瘴烟之处“愁”闻战鼓声,慨叹“岂有灵符可避兵”,就算台湾这地方的习俗没有特出之处,但景色终究不同,替自己与将士们娓娓道出内心的百般无奈。而首句“蛮方五月瘴烟轻”与末联“乡俗不殊风景异”相互呼应,点出台地的铺排与纪录端午习俗,可见作者之用心。
【延伸阅读】
1. 邹贻诗〈军中秋兴〉,《全台诗‧第参册》。
2. 邹贻诗〈三月九日志感〉,《全台诗‧第参册》。
杂言古诗
公无渡河(大甲溪之战,建宁府守备唐昌宗首先渡溪,冲锋陷阵,后援不继,死之,作此词哀之。)
公无渡河[7],河有胶泥[8]埋马流旋涡。公言公无畏,公有后劲[9],投鞭可断千寻波[10]。公无渡河,河有老鱼射毒龙腾梭[11]。公言公无畏,公有利剑,入水能斩蛟与鼍。公无渡河,公不可止。发上冲冠足徒屣,犀刃[12]穿腰箭攒体,回视后军颜色死。公无渡河,公不可止。公竟渡河,公死矣。
【题解】
本诗为杂言古诗,收入《全台诗》第参册。此诗题用汉乐府曲相和歌辞〈公无渡河〉之名,作此诗主要是追悼歌咏在他眼前战死的亡友,一如其注云,林爽文事件“大甲溪之战,建宁府守备唐昌宗首先渡溪,冲锋陷阵,后援不继,死之,作此词哀之。”从“公无渡河”的劝戒,“公言公无畏”、“公有后劲”、“公有利剑”的果敢信心,到“公不可止”的无奈,“公竟渡河”的质疑,末了“公死矣”,文字质朴感情真挚,切合真人实事,加上使用死者生前与作者的对话,使诗中两人形象栩栩如生,当初生离死别的场景仿佛重现眼前,用字遣词脱胎于传统诗作而呈现新境,写出了作者对亡友的惋惜慨叹与唐昌宗的果敢。
【延伸阅读】
1. 邹贻诗〈军中秋兴〉,连横《台湾诗乘》。
注释
- ↑ 余美玲撰
- ↑ 蒲酒:即菖蒲酒。
- ↑ 神策府:唐代禁军名之一,亦称神策军。
- ↑ 纻衣先赐汉家营:纻衣,纻麻所织的衣裳。谓以纻麻所织的衣裳优先补给军中。
- ↑ 彩缕能长命:彩缕,指彩色丝线。旧时习俗,端午节时用五彩丝线系在手臂上,能祈福避灾而得长命,所以又称长命缕、续命缕、辟兵缯、五色丝、朱索等。
- ↑ 灵符:古时候佩挂在胸前用以避灾邪的符箓。
- ↑ 公无渡河:汉代乐府相和歌辞名,又名〈箜篌引〉。崔豹《古今注》说明该曲由来:“〈箜篌引〉者,朝鲜津卒霍里子高妻丽玉所作也。子高晨起刺船,有一白首狂夫,被发提壶,乱流而渡,其妻随而止之,不及,遂堕河而死。于是援箜篌而歌曰:‘公无渡河,公竟渡河,堕河而死,将奈公何。’声甚凄怆,曲终亦投河而死。子高还,以语丽玉。丽玉伤之,乃引箜篌而写其声,闻者莫不堕泪饮泣。丽玉以其曲传邻女丽容,名曰〈箜篌引〉。”
- ↑ 胶泥:谓河泥黏稠如胶。
- ↑ 后劲:谓殿后的精兵。
- ↑ 投鞭可断千寻波:投鞭,典出自《晋书‧苻坚载记》:“前秦苻坚将攻东晋,部下石越认为晋有长江之险,不可轻动。苻坚说:‘以吾之众旅,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何险之足恃?”用以形容兵众势大。寻,古代长度的单位,八尺为一寻。千寻,用以形容水之深。
- ↑ 腾梭:翻腾穿梭之意。
- ↑ 犀刃:犀利的刀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