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鄭山摩崖造像

鄭山摩崖造像
圖片來自sohu

鄭山摩崖造像位於四川省眉山市[1] 丹稜縣中隆鄉,文物遺址年代判定為唐。2002年12月27日公佈為四川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併入到龍皓山松柏之銘碑及摩崖造像。2013年3月5日列為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目录

簡介

鄭山造像在距縣城東南10公里忠隆鄉黃金村所屬的鄭山。系1980年代初發現,絕大部分為佛教造像,少許為道教造像,或佛道像共一龕窟。鄭山有76龕窟,大、小像700餘尊。第51號龕下面有「天寶十三載」(753年)的造像碑記。這裡在古代是丹稜通往雅安名山一帶的通道,自唐代起就建有寺院,建在鄭山的叫做千佛寺。造像題材有:阿彌陀佛與五十二聞法菩薩、阿彌陀經變、千手觀音變、七佛、三佛、說法圖、觀音等等。

眉山市

眉山市四川话拼音:Mi2shan1本地发音:[mi2155]),简称,古称眉州,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四川省中部。市境北临成都市,东界资阳市内江市,南接乐山市,西邻雅安市。地处四川盆地西部,东部为成都平原,西部为低山丘陵区,岷江纵贯市境,青衣江在西部贯穿。全市总面积7,140平方公里,人口300.13万,市人民政府驻东坡区。眉山是北宋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乡,建有三苏祠,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来由

眉山之名有以下三说:

  1. 峨眉山为名。
  2. 城郊有山,分左右两峰,远望如眉,眉山由此而得名。
  3. 源于苏东坡,据说有人见他眉如山丘,智冠五洲,觉得他的特征正和天相,便建议县令改名为眉山。

历史

武阳县(治今彭山区江口街道),属犍为郡东汉永初元年(107年)犍为郡移治武阳县。东晋于武阳县侨置江阳县南朝齐建武三年(496年)置齐通县(治今东坡区),为齐通左郡治。南朝梁于江阳县置江州江阳郡;改江阳县为犍为县(治今彭山区);置怀仁县(治今仁寿县),普通年间于怀仁县置怀仁郡太清二年(548年)于齐通县置青州,改齐通左郡为齐通郡西魏改犍为县为隆山县。废帝二年(553年)改怀仁县为普宁县。废帝三年(554年)改青州为眉州北周改眉州为嘉州;于隆山县置隆山郡;废江州、江阳郡。孝闵帝元年(557年)于普宁县置陵州保定二年(562年)置青神县,并置青神郡天和二年(567年)置洪雅镇(今洪雅县)。明帝年间置齐乐县武帝改齐乐县为洪雅县(今丹棱县)。

开皇初废齐通郡,改齐通县为广通县;省隆山郡,并江阳县入隆山县;废青神郡,青神县改属嘉州。开皇十三年(593年)改洪雅县为丹棱县,并于洪雅镇另置洪雅县,均属嘉州。开皇十八年(598年)改普宁县为仁寿县仁寿元年(601年)改广通县为通义县大业初改嘉州为眉州,寻废;于通义县置眉山郡;改陵州为隆山郡武德元年(618年)改隆山郡为陵州;于洪雅县置犍州。武德二年(619年)于通义县复置眉州。贞观元年(627年)废犍州,洪雅县改属眉州。贞观八年(634年)青神县移治今址,属眉州。武周先天元年(712年)因避李隆基讳,改隆山县为彭山县,属眉州,以县内彭亡山(今仙女山)得名。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年)改通义县为眉山县,仍为西川路眉州治。《元和郡县志》眉州:“因峨眉山为名。”熙宁五年(1072年)改陵州为仙井监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改陵州为隆州

至元二十年(1283年)省眉山县、丹棱县入眉州;省洪雅县入夹江县;废隆州,仁寿县改属成都路洪武九年(1376年)降眉州为眉县,属嘉定州;省彭山县。洪武十年(1377年)省青神县。洪武十三年(1380年)复置眉州,直隶四川省,复置彭山县、丹棱县、青神县。成化十八年(1482年)复置洪雅县,属嘉定州。康熙元年(1662年)省彭山县入眉州。康熙六年(1667年)省青神县入眉州。雍正五年(1727年)仁寿县改隶资州直隶州。雍正六年(1728年)复置彭山县、青神县。

民国二年(1913年)废州存县,改眉州置眉山县,与彭山、洪雅、丹棱、青神四县属上川南道,次年改建昌道;仁寿县属下川南道,次年改永宁道。1930年废道制。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除仁寿县属四川省第二行政督察区外,其余各县均属第四行政督察区。

參考文獻

  1. 眉山市,tr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