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都杏花村的釀酒史
杏花村釀酒史 |
酒都杏花村的釀酒史杏花村是我國著名的酒都。位於汾陽市城北15公里的太汾公路北側。距省會太原市區90公里,是中國八大名酒之一——汾酒、竹葉青的產地。早在1500多年前的南北朝時代,這裡的杏花村酒已聞名國內。而且,歷代的杏花村都以釀酒、酒文化聞名。盛唐時,這裡以「杏花村里酒如泉」、「處處街頭揭翠簾」成為酒文化的古都。歷史上,我國著名文人、學者李白、桂甫、杜牧、宋延清、顧炎武、傅山、巴金、郭沫若等都賦詩讚譽。李自成進北京路經杏花村,停留三日,留下「盡善盡美」的題匾,杏花村曾—度更名「盡善村」。[1]
汾酒以其"入口綿,落口甜,酒後有餘香",而聞名於國內外,汾陽杏花村酒廠是融酒詩書畫景為一體的現代酒城,是研究酒史文化的良好場所。廠內酒香四溢,景色如畫,是全國著名的花園式工廠,並保存豐富的與汾酒有關的各種歷史資料、文化景點。如酒具,酒史博物館,古井仙亭,名人碑廊,牧童指處,申明仙態,假山嵯峨,仙姑池水,歡伯湖碧流蕩漾,酒都賓館金碧輝煌是全省十大旅遊景點之一,是全國五百佳企業之一。
汾酒的名字究竟起源於何時,尚待進一步考證,但早在一千四百多年前,此地已有「汾清「這個酒名。《北齊書》中記載,北齊武成帝高湛從晉陽寫給河南康舒王孝瑜的植中說:「吾飲汾清二杯。勸汝於鄴酌兩杯」,宋《北山酒經》記載。「唐時汾州產干釀酒」,《酒名記》有「宋代汾州甘露堂最有名」,說的都是汾酒。我國的白酒,包括汾酒等名優白酒在內,都是由黃酒演變和發展起來的。明清以後,北方的白酒發展很快,逐步代替了黃酒生產,此時杏花村汾酒即已是蒸餾酒,並蜚聲於世。
自一九一六年汾酒在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榮獲一等優勝金質獎後,其聲譽更是宇內交馳,名聲大噪。於是,閻錫山責令其副官集資設立晉裕汾酒有限公司,吞併了杏花村的大小酒家。解放後,汾酒獲得了新生,正式成立了國營杏花村汾酒廠。酒廠總結傳統經驗,改進工藝,使這枝古老的釀造奇花更加光彩奪目,汾酒以其清澈透明,清香純正,綿甜清爽,餘味爽淨的清香風格而獨樹一幟,成為清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自一九五三年以來,連續被評為全國「八大名酒」和「十八大名酒」之列。一九八零年又榮獲國務院頒發的金質獎章,近兩年多以來,汾酒除滿足國內人民的需要外,還遠銷世界五大洲的四十多個國家和地區。
在杏花村眾多的仿古建築中,有一處幽雅寧靜之所——酒史博物館。這座酒史博物館是我國第一座酒史博物館,館內以歷史時期為主線展示了歷代千餘件酒器和豐富的酒史資料,其深邃的酒文化內涵吸引着越來越多的國內外遊客。
實踐證明:「名酒產地,必有佳泉」。位於杏花村的古井亭,又名申明亭。據古碑文記載,井水「味如醴,甘馨清洌」,取水釀酒,馥郁芬芳,為汾酒和竹葉青酒的水源。杏花村釀酒始於北魏,已有一千五百多年歷史。明末著名學者傅山先生手書真跡「得造花香」。說到「古井亭」,這裡還有一段非常富有哲理的傳說:相傳,杏花村有個姓吳的老漢開了個叫「醉仙居」的酒館,一天突然有個老道來這裡喝酒,直喝得酩酊大醉方休。吳老漢問他要錢,道士說造酒的井是他打的,硬是不給錢。後來道士見吳老漢逼得不行,一氣之下,走到井前張口把酒全部吐到井裡。從此,這口井的水就變成又香又美的酒了。吳老漢因此財雄一方,成為大富。幾年之後,那位老道又來了,詢問酒家生意如何。吳掌柜卻說:「生意雖不錯,只是騾馬沒有酒糟吃。」那道士一看酒家是個貪得無厭的人,大為惱火,走到井邊,念了幾句咒語;用手朝井裡指點了幾下,從此,井裡的水就不再是美酒了。老道臨走時在井邊寫了一首詩:「天高不算高,人心比天高,井水當酒賣,還道畜無糟。」
勤勞的杏花村人民以此為戒,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和勞動走出了一條致富路,杏花美酒也以其獨特的工藝、上乘的品質吸引了歷代文人墨客駐足於此。在古井亭的不遠處有一條古碑刻長廊,李白、杜甫、宋延清、顧炎武、傅山等都在此留下了墨寶、詩句。我國現代著名學者郭沫若1956年訪問杏花村時,曾留下了優美動人的詩篇,讚譽杏花村美酒:「杏花村里酒如泉,解放以來別有天。白玉含香甜蜜蜜,紅霞成陳軟綿綿。折衝樽俎傳千里,締結盟書定萬年。相共舉杯醉汾水,騰為霖雨潤林田。」[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