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漢語漢字)
基本信息
中文名;酪
別 名;湩
界植物界;種牛、馬、羊、駱駝等
拼 音;lào
字 意;半發酵的乳汁
藥用
【性味】 甘酸,平。 ①《千金·食治》:"味甘酸,微寒,無毒。" ②《綱目》:"水牛、馬、駝之酪冷;螓牛、羊乳酪溫。" ③《本經逢原》:"甘,平,無毒。" ①《千金·食治》:"補肺臟,利大腸。" ②《唐本草》:"主熱毒,止渴,解散發利,除胸中虛熱,身面上熱瘡、肥瘡。" ③《食療本草》:"除胃中熱。" ④《日華子本草》:"牛酪止煩渴熱悶,心膈熱痛。" ⑤戴原禮:"血燥所宜。" ⑥《綱目》:"潤燥利腸,摩腫,生精血,補虛損。" 【用法】內服:溶化沖。外用:塗摩。 【宜忌】 ①《養生要集》:"腹中小有不佳,不當啖酪,令不消。" ②《孫真人食忌》:"患痢人不可食。" ③《隨息居飲食譜》:"中虛濕盛者忌之。" 【選方】 ①治癮疹:酪和鹽熱煮,摩之。(《千金翼方》) ②治蚰蜒入耳:牛酪灌耳中,須臾蟲出。(《廣利方》) 【製法】 《飲膳正要》:"造法用乳半杓,鍋內炒過,入余乳熬數十沸,常以杓縱橫攪之,乃傾出,罐盛待冷,掠取浮皮,以為酥,入舊酪少許,紙封放之,即成矣。又乾酪法,以酪曬結,掠去浮皮再曬,至皮盡,卻入釜中,炒少時,器盛,曝令可作塊,收用。" 【功用主治】 治虛熱,煩渴,腸燥便艱,肌膚枯澀,斑疹瘙癢。
漢字
(1) ㄌㄠˋ 形聲。字從酉,從各,各亦聲。「各」意為「十字交叉」。「酉」指「腐敗」、「發酵」。「酉」與「各」聯合起來表示「乳汁的介於不發酵與發酵兩種狀態之間的狀態」。本義:半發酵的乳汁。說明:假如把乳汁的不發酵形態看作是「十」字的「一」,把發酵形態看作是「丨」,那麼「一」與「丨」的交叉點就相當於兩種形態的交集,即這一交叉點所表示的形態兼具發酵與不發酵性質,因此就是半發酵性質。
(2) 用動物的乳汁做成的半凝固食品:奶~。干~。~蛋白(一種含磷的複合蛋白。乳中蛋白質的主要成分。營養價值較高。可製成乾酪)。
- (3) 用果實做的糊狀食品:果~。杏仁~。 [1]
- (4) 鄭碼:FDRJ,U:916A,GBK:C0D2
- (5) 筆畫數:13,部首:酉,筆順編號:1253511354251
酪lào 〈名〉
- (1) (形聲。從酉(yǒu),各聲。本義:乳酪)
- (2) 由乾酪食品製成的餅,典型地為扁圓形 [junket]。如:奶酪;酪酥(由牛羊馬等的乳精製成的食品)
- (3) 用果子或果子的仁做的糊狀食品 [sweet paste made from crushed nuts;sweet nut paste]。如:紅果酪;酪粥(和以牛羊等乳汁的粥)[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