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撈飯
酸撈飯 |
北宋年間,遼兵經常侵犯北邊,尤其是遼宋訂立「澶淵之盟」以後,遼更摸透了北宋朝廷的妥協投降的脾性,
趁機南侵,不斷騷擾。山西的北部則首當其衝,深受戰亂之若,天災人禍接連不斷,百姓遭受塗炭。
相傳當時的偏關河曲一帶老百姓為躲避遼兵掠殺,白天逃至深山躲藏,夜間才敢悄悄回村。偏關、河曲一帶老
百姓主要種植的農作物是穀子、糜子、山藥(即土豆)、黑豆等。常以糜米(糜子,黍的一個變種。)、穀米山藥為主食。
有時剛將糜米泡好準備煮飯,遼兵一來,只好將米丟下,幾天後回來,米泡得發餿捨不得丟棄就湊合着煮粥吃,
結果煮出的粥米味如酸奶,黃亮堅韌,別有一番滋味。
中文名酸撈飯
時 代北宋
做 法製成酸湯將米放入
吃 法還經常加入土豆、紅薯塊
目錄
酸飯做法
河曲人發現泡酸了的糜米飯有清熱解渴的功用,於是用心製成酸湯將米放入,在l5攝氏度以上浸泡4至8小時後澄出糜米即可做成酸粥,
河曲人將這種粥稱之為酸稀粥。在酸湯中煮至八成熟撈出後上籠蒸熟的米飯,稱為酸撈飯或「糜糜飯」。久而久之,河曲人家家
戶戶鍋台上都有了一隻「酸米罐」,裡面泡着糜米,利用鍋台的溫度任其發酵,隨吃隨撈,子孫相沿,愛莫能舍。
酸飯吃法
人做酸粥時還經常加入土豆、紅薯塊,酸撈飯一般配大燴菜食用。酸米湯不僅是解渴生津的好飲料,還可以解酒。
這種偶然發現並逐漸演變為普遍的飲食習慣流傳到晉北各地乃至山西許多地方,千百年來已成為山西民間飲食文化中極有特色的民間食俗之一。
特別是在夏季,河曲人一日三餐多以此為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