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藤果
酸藤果 | |
---|---|
圖片來源 | [來自..酸藤果] |
基本信息 | 中文名稱:酸藤果 漢語拼音:Suān Ténɡ Guǒ |
酸藤果 中藥名。為紫金牛科植物酸藤子Embelialaeta(L.)Mez的乾燥成熟果實。又稱酸蔃子、酸藤頭、信筒子、咸酸果,分布於江西、福建、台灣、廣東、海南、廣西、雲南等地。具有補血,收斂止血之功效。常用於血虛,齒齦出血。酸藤果屬常綠藤狀灌木,生長在海拔300~1000m的山谷灌叢或林中較濕潤處。同屬約140種,我國有20種,產於東南至西南各地區。常見種尚有:長葉酸藤子、白花酸藤果、矩葉酸藤果等。酸藤果除含一定量的營養成份外,果皮和果肉還含有花色素,酸藤果色素作為加工食品的添加色素安全性高,具有一定的開發和利用價值.[1]
目錄
藥性簡介
別名
酸蔃子(《南寧市藥物志》),酸藤頭(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出處
《南寧市藥物志》
來源
為紫金牛科植物酸藤果的果實。夏季採收,蒸熟,曬乾備用。
原形態
落葉藤狀灌木或藤本,高1~3米。枝灰色或褐紅色,禿淨。單葉互生;紙質;倒卵形至狹矩圓形,長3~6厘米,寬1~2厘米,先端鈍或渾圓,基部楔尖,全緣,兩面禿淨;葉柄長約5毫米。花單性異株;稠密的總狀花序側生或腋生;花序長5~10厘米,有花3~8朵;花柄長約2毫米;萼片4裂,卵形,禿淨;花瓣4,白色,卵形或矩圓形,先端鈍或渾圓,外面禿淨,內面有粉狀小突點;雄蕊4,在雄花中長於花瓣2倍以上,花葯卵形或腎形,背無腺點;子房在雄花中退化,在雌花中球形或卵形,花柱圓柱形,柱頭頭狀。小漿果球形,徑約5毫米,熟時暗紅色,花期春季。
本植物的根及枝葉(酸藤木)亦供藥用,另詳專條。
生境分部
生于山野或村旁。分布我國南部。
性味
酸甘,平。
功能主治
強壯補血。治胃酸缺乏,食欲不振。
複方
治胃酸缺乏,齒齦出血:鮮酸藤果二至三錢。水煎服。(性味以下出廣州部隊《常用中草藥手冊》) [2]
摘錄
《中藥大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