醮
醮 |
古冠、婚禮所行的一種簡單儀式。尊者對卑者酌酒,卑者接受敬酒後飲盡,不需回敬。笄者行禮後從正賓手中接過醴酒,輕灑於地面表示祭祀天地,然後象徵性地抿一點酒。這叫"醮子"。
醮,冠娶禮祭。――《說文》。按,酌而無酬酢曰醮。
若不醴則醮用酒。――《儀禮·士冠禮》
父親醮子而命之迎。――《禮記·昏義》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醮
外文名稱; religious service
拼音; jiào
釋義; 古冠、婚禮所行的一種簡單儀式
出處; 《說文》
注音; ㄐㄧㄠˋ
基本解釋
醮〈名〉 又如:醮辭(古代舉行冠禮時,父親酌酒使其子飲用時所念的祝辭);醮醴(古代冠禮中的一種簡單儀節);醮酒(奠酒;敬酒);醮影(倩影;美麗的影子)
男子年滿二十要行冠禮,表示已成為成年人,在冠禮活動中,"嫡子醮用醴,庶子則用酒",慶賀自己走向成熟。 醮子:正賓向着西邊,贊者奉上酒,笄者轉向北,正賓接過醴酒,走到笄者席前,面向笄者,念祝辭曰:"甘醴惟厚,嘉薦令芳。拜受祭之,以定爾祥。承天之休,壽考不忘。"笄者行拜禮,接過醴酒。正賓回拜。笄者入席,跪着把酒撒些在地上作祭酒。然後持酒象徵性地沾嘴唇,再將酒置於几上,有司奉上飯,笄者接過,象徵性地吃一點。笄者拜,正賓答拜。笄者起身離席,站到西階東面,面朝南。
祈禱神靈的祭禮,後專指道士、和尚為禳除災禍所設的道場
醮,祭也。――《廣雅》
醮諸神。――宋玉
醮jiào
⒈〈古〉古代結婚時用酒祭神的禮(冠禮和婚禮的一種斟酒儀式)。
⒉再~:(再嫁)舊時稱寡婦再嫁。
⒊舊時祭祀、祈禱神靈的迷信活動:~諸神。〈引〉道士設壇祭祀(迷信):打~。
醮qiáo 1.憔悴,煩惱。
"醮"的原意是祭,為古代禮儀。《說文》曰其一為冠娶二為祭祀。道教繼承並發展了醮的祭祀一面,藉此法以與神靈相交感。
"醮"亦有"醮法"。所謂"醮法",指齋醮法事的程式、禮儀等規矩。
"醮"的名目很多,大凡世人有所需就會有相應的建醮名目,如祈雨九龍醮、正一傳度醮、羅天大醮等等。齋法與醮法本不一樣,後來相互融合,至隋唐以後,"齋醮"合稱,流傳至今,成為道教科儀的代名詞。
"齋醮科儀"指醮禱活動所依據的一定法規。一般有陽事與陰事之分,也就是有清醮與幽醮之分。
清醮有祈福謝恩,卻病延壽,祝國迎祥,祈晴禱雨,解厄禳災,祝壽慶賀等,屬於太平醮之類的法事。
幽醮有攝召亡魂,沐浴度橋,破獄破湖,鍊度施食等,屬於濟幽度亡齋醮之類的法事。
宮觀道眾每逢朔、望日,重要節日,祖師聖誕,都要舉行祝壽、慶賀等典禮,這些常行的儀規統屬齋醮科儀。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子肖切,音釂。《博雅》醮,祭也。《前漢·郊祀志》或言益州有金馬碧雞之神,可醮祭而致。
又《說文》冠娶禮祭。《禮·冠義》醮於客位。《疏》酌而無酬酢曰醮。
又《昏義》父親醮子而命之迎,男先於女也。《注》父醮酌子命往迎婦,以男當倡導其女也。
又盡也。《爾雅·釋水》水醮曰厬。《疏》醮,盡也。《荀子·禮論篇》利爵之不醮也。《注》謂祭祀告利成,其爵不卒奠於筵前也。
又《正字通》凡僧道設壇祈禱曰醮。《張端義·貴耳集》徽考寶籙宮設醮,一日親臨之,道士伏章久乃起。上問故,對曰:適至上帝所,値奎宿奏事,畢,章始達。上問奎宿何神。曰:本朝蘇軾。是後謗議者言皆不入,雖道流之說出於戃怳,然不為無補也。
又《五音集韻》昨焦切,音樵。與憔同。《莊子·盜跖篇》滿心戚醮。《注》醮,卒也。[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