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桑子·塞上詠雪花 納蘭性德
採桑子·塞上詠雪花這首詞寄託了天涯行役之苦,如雪花之漂泊無依,體現了詞人心中的清高孤傲之情志和無人同與的悲涼之感。詞人拋開詠雪的成規,把雪花當作跟牡丹一樣的「花兒」來歌詠,營造出一種新奇的錯位,顯示了其天馬行空、自由揮灑而獨出機杼的高超才調。
目錄
原文
譯文
我喜歡的並不只是雪花輕舞飛揚的姿態,還有它那不懼寒冷的精神。無根卻似有根,有着人間富貴之花不可比擬的高潔之姿。
謝道韞去世後有誰真正了解、憐惜它呢?漂泊天涯,在寒冷的月光和悲笳聲中任西風吹向無際的大漠。
賞析
該詞寄託了天涯行役之苦,如雪花之漂泊無依般,體現了詞人心中的清高孤傲無人同與的悲涼之感。詞中詞人拋開了詠雪的成規,把雪花當作跟牡丹一樣的「花兒」來歌詠,營造一種新奇的錯位,表現了詞人天馬行空、自由揮灑而獨出機杼的高超才調。
首句倒卷而出。先設想一種責詰,然後對此責難作出答覆:自己所愛者不只是雪花的輕倩飄灑,而且更是她那種冰雪精神。再躍進一層,雪花似花非花,她以無根為有根,其六出之姿,空靈瑩潔,若有若無,絲毫沒有人間富貴花——牡丹那種深根、茂葉和豐腴的體態。這,既是詞人的審美選擇,又是他對於富貴門閥種種束縛的逆反心態的反射。
下片以謝娘關合雪花。晉王凝之的妻子謝道韞有文才,後代常以謝娘借指才女。又一說,謝娘常用來泛指自己所思念的女子。納蘭詞中多次出現「謝橋」、「謝家庭院」,其《採桑子·謝家庭院殘更立》的下片更有「此情已自成追憶,零落鴛鴦。雨歇微涼。十一年前夢一場」的描述。蜘絲馬跡,似以第二解為宜。詞從詠雪轉到謝娘,其連接點應是雪花的輕盈嫵媚、瑩潔玲瓏,它令詞人聯想到和某一女子的純潔、朦朧的輕憐密愛。以下一轉,又從雪花的飄灑聯想到自己的天涯飄泊。然後宕開,讓這份相思羈旅的悲愁,融入寒月悲笳,浩蕩西風,蔽日黃沙的龍荒瀚海之中。
在這裡,愛情的憾恨與人生的憾恨合成為一體。愛情得到升華,它決不僅僅意味着某人某事的男歡女愛,它還是一種生命追求的審美化。故而「既輕盈倩麗,又沉鬱蒼涼」。
這首詠雪詞,寫得穎異別致,「冷處偏佳,別有根芽,不是人間富貴花」超逸了歷來詠雪詩詞曾經有過的意象格局,神韻天縱。詞中對於塞外的茫茫飛雪,別具視角眼界,其中隱含着詞人自己的意態情懷:深切的身世心性之慨,在其中若隱若現,一種濃郁的淒楚蒼涼,迴蕩其間。此詞景象闊大,氣韻沉厚,情境深邃,是納蘭性德邊塞詞的又一卓異之作。
創作背景
公元1678年(康熙十七年)十月,詞人扈從北巡塞上之時,驚訝於塞上的雪很凜冽,有着不同於中原的氣勢,便有感而發,寫下該詞。
簡析
這首詞寄託了天涯行役之苦,如雪花之漂泊無依,體現了詞人心中的清高孤傲之情志和無人同與的悲涼之感。詞人拋開詠雪的成規,把雪花當作跟牡丹一樣的「花兒」來歌詠,營造出一種新奇的錯位,顯示了其天馬行空、自由揮灑而獨出機杼的高超才調。
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洲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詞人之一。其詩詞「納蘭詞」在清代以至整個中國詞壇上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中國文學史上也占有光彩奪目的一席。他生活於滿漢融合時期,其貴族家庭興衰具有關聯於王朝國事的典型性。雖侍從帝王,卻嚮往經歷平淡。特殊的生活環境背景,加之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創作呈現出獨特的個性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木蘭花令·擬古決絕詞》——「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富於意境,是其眾多代表作之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