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抗战文史研究基地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重庆师范大学重庆抗战文史研究基地渊源于20世纪80年代初重庆师范学院成立的抗战文学研究室,其后在此基础上成立了重庆师范大学校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庆师范大学区域文化与文学研究中心”。

目录

历史沿革

2004年9月,为进一步整合研究力量并凝聚学科方向,组建为“重庆师范大学重庆抗战文史研究中心”,在发挥既有研究优势的前提下,集中学术力量,大力推进重庆抗战文史研究。

2006年12月,“重庆师范大学重庆抗战文史研究中心”被重庆市人民政府正式批准成为“重庆市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同时正式命名为“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

相关资讯

研究抗战文化,弘扬抗战精神|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2020年纪要

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是重庆市第二批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之一,自2006年12月正式挂牌成立以来,在继承重庆师范大学的学术传统、发扬中国语言文学[1]的学科特色方面,砥砺奋进,现已初具声誉。12月27日中午,记者在大学城采访了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副主任熊飞宇。

采访中,熊飞宇老师对“基地”今年所开展的活动与所取得的成果,做了简要的回顾和总结。2020年,时值抗战胜利75周年,为纪念此一重大历史事件,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举办了五场专题讲座:11月21日,抗战文史研究专家、作家张在军,应邀来校主讲《乐山陕西街的八年时光——抗战中的苏雪林》与《他去重庆,在路上走了两年——抗战中后期的聂绀弩》;11月28日,又邀请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1978级校友、原《四川政协报》副总编辑岱峻回母校,主讲《李庄承载的大历史》与《华西坝五大学:战时中国教育奇迹》;12月5日,再次邀请重庆市地方史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黄晓东研究馆员,主讲《真实历史的力量——论重庆抗战遗址》。系列讲座的举办,有利于促进重庆师范大学的抗战研究。

作为抗战文史研究的重要平台,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在继续有条不紊地推进国家社科重大招标项目“抗战大后方文学史料数据库建设研究”的同时,又新增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国讯》与抗战文学形态研究”(一般项目,主持人:凌孟华)与“抗战大后方经济生活与文学书写研究”(青年项目,主持人:廖海杰);同时在其他各级各类项目方面,也多有斩获。

2020年,重庆市抗战文史研究基地出版专着两部:《旧刊有声:中国现代文学佚文辑校与版本考释》(凌孟华着)、《艾芜抗战文献考录》(熊飞宇着),以及“基地”主办的连续性学术辑刊《抗战文史研究》第六辑(张全之、熊飞宇主编)。对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总编辑魏长宝曾在媒体介绍说,“今年上半年虽然受到疫情影响,仍有《艾芜抗战文献考录》《抗战文史研究(第6辑)》《侵华日军在中国实施的霍乱细菌战研究》等多部着作出版”,“这些图书均实现了数字化[2],被收录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库中”。另据初步统计,“基地”成员在本年度共发表抗战类论文30篇,其中CSSCI期刊论文5篇。

近年来,“基地”所取得的研究实绩,也不断获得广泛认同。据熊飞宇老师介绍,本年度“基地”还有两件喜讯值得一提:一是6月,凌孟华教授领衔的“抗战大后方文化与文学研究协同创新团队”成功入选重庆市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协同创新团队;二是12月21日,重庆市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拟表彰成果公示,其中包括《故纸无言:民国文学文献脞谈录》(凌孟华着,拟获二等奖)、《重庆时期冰心的创作与活动研究》(熊飞宇着,拟获三等奖)。

采访结束时,熊飞宇老师对“基地”来年的工作寄予了深切的希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