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野决明
原圖鏈接[hhttps://baike.so.com/gallery/list?ghid=first&pic_idx=1&eid=2688300&sid=2838509 野决明]

中文名称:野决明

科:豆科

族:野决明族

属:野决明属

"野决明",中药名。在《全国中草药汇编》主治:祛痰,镇咳。用于痰喘咳。"野决明"在《*辞典》主治:解毒消肿,祛痰催吐。治恶疮疥癣。"野决明"在《中华本草》主治:解毒消肿;祛痰催吐。主恶疮;疥癣。

目录

信息

门:被子植物门

纲:双子叶植物纲

亚纲:原始花被亚纲

目:蔷薇目

亚目:蔷薇亚目

亚科:蝶形花亚科

性味归经:味苦,性寒。归肺、胃经

毒性:有毒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50~80厘米。根茎粗壮。茎直立,稍分枝,具纵槽纹,上部被白色细柔毛,下部通常秃净。

复叶长5~12.5厘米;叶柄长于托叶,长2~4.5厘米;托叶阔卵形,长23厘米,宽1.5~3厘米,通常比叶柄短;小叶较大,阔椭圆形,长3.5~8厘米,宽(2)2.5~3.5(~4.7)厘米,先端钝或急尖,基部楔形,上面无毛,下面被白色柔毛;顶生小叶常为阔披针形;小叶柄短。

总状花序长5~18(~25)厘米,被较密柔毛;花多而疏散,互生;苞片披针形,长8~15毫米,宽3~5毫米,上面无毛,下面在边缘具白色贴伏绢毛;花梗长5~10毫米;萼钟形,长10毫米,密被白色贴伏柔毛,萼齿边缘尤密,下方萼齿披针形,短于萼筒;旗瓣长2~2.3厘米,宽2~2.4厘米,阔卵形至圆形,先端凹缺约4毫米,具短瓣柄,翼瓣长2~2.5厘米,宽1~1.2厘米,龙骨瓣长2.1~2.3厘米,宽0.8~0.9厘米;子房密被白色绢毛,具长约1毫米短柄,或无柄,胚珠10~14粒。

荚果直,线形,长3~9(~12)厘米,宽0.5~0.8厘米,向上渐狭,离茎外倾着生,被褐色疏散柔毛。种子肾形,略扁,长3~4毫米,宽2~3毫米,深褐色,种脐色暗。花期5~8月。[1]

分布范围

产黑龙江、吉林。日本、朝鲜、俄罗斯〔堪察加、萨哈林岛(库页岛)〕也有分布。

生长习性

生于河口滩地及滨海沙滩。

植物种属

豆科植物野决明。

其他介绍

本草纲目》中记载相思子、云实、黧豆、肥皂荚等有毒,如相思子食之可令人呕吐,云实花多食令人狂走等。长期以来,人们习惯于食用经加工处理去毒后的某些毒性不大的植物部分,或利用其营养成分作为牲畜饲料,但往往可因食用前处理不当而致中毒。这类中毒事故在我国南方广大地区每年都有发生,如菜豆、海刀豆、狗爪豆和猪屎豆等种子造成人、畜食用中毒的报道屡见不鲜。因此,它们作为一类既可食用又具一定潜在危害的特定有毒植物是值得注意的。在华北、西北等牧区,豆科植物是一类普遍分布的植物或引种种植并有价值的放牧饲料。但应指出的是其中也有一些含有毒成分,在牲畜大量或长期食用时可能产生危害,出现各种急性或慢性中毒症状。

药用价值

药材性状

全草长20-50cm。茎圆柱形或稍扁,直径2mm,表面有细纵纹,无毛;质脆,易折断,断面类白色。三出复叶;托叶卵形至披针形,长2.5-5cm,宽1-2.5cm,基部联合。小叶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菱形或椭圆形,长4-7cm,宽1.5-3cm,下面有柔毛,近无柄。有时可见花序和荚果。花蝶形,黄色。荚果线形,长约5cm,深褐色,有柔毛,种子扁肾形,长5-7mm,宽4-5mm。气微,味淡。种子嚼之有豆腥气。

功能

解毒消肿,祛痰催吐。

主治

用于恶疮,疥癣。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内服:煎汤,3-6g。

注意事项

本品有毒,内服宜慎。

相关论述

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解毒消肿,祛痰催吐。治恶疮疥癣。”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相关配伍

1、治恶疮肿毒:野决明鲜茎叶捣敷。

2、治疥癣:(野决明)配东莨菪,碾末调油擦。(1-2方出自《高原中草药治疗手册》)

采收加工

夏季采收全草,晒干。秋季采收果实,打下种子,晒干。[2]

参考资料

  1. 野决明,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
  2. 野决明,中国医药信息查询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