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桐
野桐 |
中文名称:野桐 界:植物界 门纲:被子植物门、双子叶置物纲 亚纲亚目:原始花被亚纲、大戟亚目 亚科:铁苋菜亚科 目科:大戟目、大戟科 族属:铁苋菜族、野桐属 种:野梧桐 |
野桐,拉丁学名:Mallotus japonicus (Thunb.) Muell. Arg. var. floccosus S. M. Hwang,落叶灌木或小乔木,高3-7m。幼枝被星状绒毛。树皮褐色。嫩枝具纵棱,枝、叶柄和花序轴均密被褐色星状毛。蒴果近扁球形,钝三棱形,直径8-10毫米,密被有星状毛的软刺和红色腺点;种子近球形,直径约5毫米,褐色或暗褐色,具皱纹。花期4-6月,果期7-8月。
目录
形态
叶互生,稀小枝上部有时近对生,纸质,形状多变,卵形、卵圆形、卵状三角形、肾形或横长圆形,长5-17厘米,宽3-11厘米,顶端急尖、凸尖或急渐尖,基部圆形、楔形,稀心形,边全缘,不分裂或上部每侧具1裂片或粗齿,上面无毛,下面仅叶脉稀疏被星状毛或无毛,疏散橙红色腺点;基出脉3条;侧脉5-7 对,近叶柄具黑色圆形腺体2颗;叶柄长5-17毫米。花雌雄异株,花序总状或下部常具3-5分枝,长8-20厘米;
苞片钻形,长3-4毫米;雄花在每苞片内3-5朵;花蕾球形,顶端急尖;花梗长3-5毫米;花萼裂片3-4,卵形,长约3毫米,外面密被星状毛和腺点;雄蕊25-75,药隔稍宽;雌花序长8-15厘米,开展;苞片披针形,长约4毫米;雌花在每苞片内1朵;花梗长约1毫米,密被星状毛;花萼裂片4-5,披针形,长2.5-3毫米,顶端急尖,外面密被星状绒毛;子房近球形,三棱状;花柱3-4,中部以下合生,柱头长约4毫米,具疣状突起和密被星状毛。
分布地域
产于陕西、甘肃、安徽、河南、江苏、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四川、云南和西藏。产石槽河,横旦山、姚湾沟、阳日湾南垭、板桥、黄家湾、灰岩屋。生于海拔800-1 800米林中。分布于尼泊尔、印度、缅甸和不丹。
繁殖方式
种子或插条繁殖。
价值
种子含油量约40%,油为干性油,可供制油漆、肥皂、润滑油原料。茎韧皮纤维可供纺织麻袋或作蜡纸及人造棉原料。叶可做猪饲料。[1]
可活血,健脾,健胃,消炎,涩肠,清热平肝,收敛止血;用于慢性肝炎,恶疮,皮肤病,妇女白带,子宫下垂,肠炎,腹泻,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肠炎,皮肤病,头疮,刀伤出血等症。
食用方法:18.5~35g,水煎服。
药用部位:大戟科半落叶小乔木的树皮,叶,根。
选方
1、慢性皮肤病、头生疮疥组成:野桐叶37.5克,凡士林膏适量用法:将野桐叶洗净,晒干,研细末,每次用适量,调凡士林外涂患处。
2、恶疮肿毒组成:鲜野桐叶18.8克(清水洗净)用法:捣烂外敷患处。或枝叶或树皮煎浓汁外敷患部。
3、慢性胃炎、肝胆神经痛组成:野桐根40.0克(洗净)用法:水煎服。
4、肠炎、腹泻、急慢性菌痢组成:野桐根皮18.8克,野牡丹37.5克,凤尾草37.5克,火炭母草37.5克,海金沙37.5克用法:水6碗,煎2碗,分2次服。
5、慢性肝炎、肝脾肿大组成:野桐根18.8克,多年头根37.5克,鸟不宿根37.5克用法:水5碗,煎2碗,分2次服。备注:多年头又名岗稔。鸟不宿又名鹰不怕。
6、妇女白带组成:白肉白匏仔根30.0克,白鸡冠花11.3克,水荖根18.8克,桩白皮18.8克,猪排骨187.5克,益母草18.8克用法:共炖服,早晚各服1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