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野老
圖片來自搜狐網

野老是一首七言律詩。此詩首聯概寫草堂周圍環境,文筆簡單隨心;頷聯寫草堂之外人的活動和江村的景色,筆觸悠閒疏淡;頸聯說「賈客船」,擾亂了詩人平靜的心境,借雲含蓄表達了詩人流寓劍外、報國無門的痛苦,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迷亂心情;尾聯傳出哀愁與傷感,餘味無窮。

目錄

原文

杜甫〔唐代〕

野老籬前江岸回,柴門不正逐江開。

漁人網集澄潭下,賈客船隨返照來。

長路關心悲劍閣,片云何意傍琴台

王師未報收東郡,城闕秋生畫角哀。

譯文

江岸回曲,竹籬茅舍,我正在草堂前的江邊漫步觀賞, 柴門歪歪斜斜的卻自然而然的正好迎着大江。

而那邊澄碧的百花潭種漁民們正歡快的下網捕魚呢 ,連那一艘艘商船也映着晚霞,紛紛在此靠岸了。

我想到那返回故里的路途,然而劍門失守,不盡歸路斷絕,整個局勢都是那樣危急,使人憂念日深,可我這浮雲般的漂泊之身卻滯留蜀中。

去年洛陽再次失陷後,至今尚未光復,而西北方面的吐蕃又在虎視眈眈,蜀中也隱伏戰亂的危機。聽那從蕭瑟秋風中的牆頭傳來的號角聲,淒切悲涼。

賞析

  首聯,概括寫草堂周圍環境,文筆簡單隨心,開頭「野老」二字,是詩人自稱。江岸回曲,竹籬茅舍,此時詩人正在草堂前的江邊漫步觀賞。「柴門」一句妙在寫得毫不費力。這個柴門好像是隨意安上去的,既然江流在這裡拐了個彎,詩人就迎江安個門,方位不正也無所謂,一切任其自然。

  頷聯,寫草堂之外人的活動和江村的景色,筆觸悠閒疏淡,詩句好像信手拈來一樣。澄碧的百花潭中,漁民們正在歡快地下網捕魚。也許因為江流回曲,適於泊舟,那一艘艘商船也映着晚霞,紛紛在此靠岸了。

  詩的上半部分,是詩人野望之景,出語純真自然,猶如勾畫了一幅素淡恬靜的江村閒居圖,整個畫面充滿了村野之趣,傳達了此時此刻詩人的閒適心情。詩的前四句所寫之景,好像詩人自身融入到客觀世界,寫出的意境恰如王國維在《人間詞話》所說的「無我之境,以物觀物,故不知何者為我,何者為物」。這首詩的前四句,詩人心境淡泊閒靜,完全陶醉於優美的江邊晚景中,達到了物我兩忘的境界。然而詩人並不是一個超然物外的隱士,久望之下,竟又生出另一番情思來了。詩的後半部分轉入抒情後,仍未脫離寫景,但是帶有主觀感受,正如《人間詞話》中「有我之境,以我觀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這裡的景物,無論是雲彩還是城闕,是秋色還是角音,都浸染了詩人哀傷的感情色彩。兩種境界,互相映襯,產生了強烈的藝術感染力。

  頸聯,「長路」承上「賈客船」而來,接得極自然。正是這些「賈客船」,擾亂了詩人平靜的心境,令詩人想起那漫漫長途。這「長路」首先把詩人的思緒引向大江南北,那裡有詩人日夜思念的弟妹,詩人常想順江東下。由此又想到另一條北上長安,東下洛陽,重返故里的「長路」。然而劍門失守,不僅歸路斷絕,而且整個局勢緊張危急,使詩人憂念日深。在這迷惘痛苦之中,詩人仰頭見到白雲,不禁感慨自己浮雲般的飄泊之身卻留滯蜀中,首先是因為戰亂未平,兵戈阻絕,其次,這也是詩人對那些把詩人趕出朝廷,剝奪了詩人為國效力的機會的人的憤慨。詩人借雲抒情,深婉含蓄,表達了詩人流寓劍外、報國無門的痛苦,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迷亂心情。

  尾聯,傳出了詩人哀愁傷感的心情。詩人感嘆去年洛陽再次失陷後,至今尚未光復,而西北方面吐蕃又在虎視眈眈。蜀中也隱伏着戰亂的危機,聽那從蕭瑟秋風中的成都城頭傳來的畫角聲,十分淒切悲涼。全詩以此作結,餘味無窮。

  整首詩採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當詩的上半部展現出那幅江村圖時,詩人似乎是忘情於自然了,到了下半部,才表現出詩人深沉的憂國憂民之心,原來詩人的閒適放達,是在報國無門的困境中的一種自我解脫,這種超脫是平靜之下的深沉的無奈和哀痛。

創作背景

  《野老》寫於(上元元年)760年,這時杜甫剛在成都西郊的草堂定居下來,對生活還是聊感欣慰,但是國家仍然動盪不安,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中使他無法寧靜,於是寫下這首詩。

簡析

  《野老》是一首七言律詩。此詩首聯概寫草堂周圍環境,文筆簡單隨心;頷聯寫草堂之外人的活動和江村的景色,筆觸悠閒疏淡;頸聯說「賈客船」,擾亂了詩人平靜的心境,借雲含蓄表達了詩人流寓劍外、報國無門的痛苦,以及找不到出路的迷亂心情;尾聯傳出哀愁與傷感,餘味無窮。整首詩借景抒情,表面上的閒適放達,是在報國無門困境中的一種自我解脫,這種超脫是平靜之下深沉的無奈和哀痛。

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世稱「杜工部」、「杜少陵」等,漢族,河南府鞏縣(今河南省鞏義市)人,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被世人尊為「詩聖」,其詩被稱為「詩史」。杜甫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跟另外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開來,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他憂國憂民,人格高尚,他的約1400餘首詩被保留了下來,詩藝精湛,在中國古典詩歌中備受推崇,影響深遠。759-766年間曾居成都,後世有杜甫草堂紀念。[1]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