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莧菜
野莧菜 |
中文學名:野莧菜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中央種子目 科:莧科 屬:莧屬 種:凹頭莧、反枝莧 |
野莧菜,別名:野莧、光莧菜
為莧科植物凹頭莧和反枝莧的全草或根。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1.Amaranthus lividus L.[A.blitumauct. Non L.」。
2.Amaranthus retroflexus L.
採收和儲藏:春、夏、秋季採收,洗淨,鮮用。[1]
目錄
形態特徵
1.一年生草本,高10-30cm。莖斜上,基部分枝,微具條棱,無毛,淡綠色至暗紫色,上部暗紅帶綠,平臥上升。單葉互生;葉柄長1-3.5cm;葉片卵形或菱狀卵形,長1.5-4.5cm,寬1-3cm,先端凹缺或鈍,基部闊楔形,全緣或稍呈波狀。花單性或雜性,花小;簇生葉腋或成頂生穗狀花序或圓錐花序;苞片干膜質,長圓形;花被片3,細長圓形,先端鈍而有微尖,向內曲;雄蕊3;柱頭3或2,線形,果熟時脫落。胞果扁卵形,不裂,近平滑或略具皺紋。種子環形,黑色至黑褐色,邊緣具環狀邊。花期7-8月,果期8-9月。
2.一年生草本,高20-80cm。莖直立,粗壯,單一或分枝,稍具鈍棱,密生短柔毛。葉柄長1.5-5.5cm,有柔毛。葉片菱狀卵形或橢圓狀卵形,長5-12cm,寬2-5cm,先端微凸,具小芒尖,基部楔形,兩面和邊緣有柔毛;花單性或雜性,集成頂生和腋生的圓錐花序;蒼片和小苞片干膜質,鑽形,長4-6mm,花被片5,白色,具一淡綠色中脈;雄花的雄蕊比花被片稍長;雌花柱3,內側有小齒。胞果扁球形,小,淡綠色,蓋裂,包裹在宿存花被片內。種子近球形,棕色或黑色,邊緣鈍。花期7-8月,果期8-9月。
生境分布
性狀
性狀鑑別
(1)凹頭莧主根較直。莖長10-30cm,基部分枝,淡綠色至暗紫色。葉片皺縮,展平後卵形或菱狀卵形,長1.5-4.5cm,寬1-3cm,朱端凹缺,有1芒尖,或不顯,基部闊楔形;葉柄與葉片近等長。穩狀花序。胞果扁卵形,不裂,近平滑。氣微,味淡。
(2)反枝昆 主根較直。莖長20-80cm,稍具鈍棱,被短柔毛。葉片皺縮,展平後菱狀卵形或橢圓形,長5-12cm,寬2-5cm,先端微凸,具小凸尖,兩面和邊緣有柔毛;葉柄長1.5-5.5cm。圓錐花序。胞果扁卵形,蓋裂。氣徽,味淡。
化學成份
1.凹頭莧 全草含莧菜紅甙(amarantin),葉含錦葵花素-3-葡萄糖甙(malvidin-3-glucoside)和芍藥花素-3-葡萄糖甙(peonidin-3-glucoside)。
2.反枝莧 全草含飽和的和不飽和的脂肪酸有亞麻酸(linolenis acid),棕櫚酸(palmitic acid),亞油酸(linoleic acid),油酸(ole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和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葉含穀氨酸(glutamicacid),天冬氨酸(aspartic acid),蛋氨酸(methionine),組胺酸(histidine),葡糖胺(glucosamine),半乳糖胺(galactosamine)。組織培養的揮髮油分析有順-3-己烯-1-醇(cis-3-hexen-1-ol).1-乙醇(1-hexanol),反-2-已烯-1-醇(trans-2-hexen-1-ol)
性味
甘;性微寒[2]
歸經
大腸;小腸經[3]
野莧菜的功效與作用
清熱解毒;利尿。
主痢疾;腹瀉;疔瘡腫毒;毒蛇咬傷;蜂螫傷;小便不利;水腫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9-30g;搗汁。
外用:適量,搗敷
附方
①治痢疾:鮮野莧根一至二兩,水煎服。
②治肝熱目赤:野莧種子一兩,水煎服。
③治乳癰:鮮野莧根一至二兩,鴨蛋一個,水煎服;另用鮮野莧葉和冷飯搗爛外敷。
④治痔瘡腫痛;鮮野莧根一至二兩,豬大腸一段,水煎,飯前服。
⑤治蛇頭疔:鮮野莧葉和食鹽搗爛敷患處。
⑥治毒蛇咬傷:鮮野莧全草一至二兩,搗爛絞汁服;或鮮全草一兩,楊梅鮮樹皮三錢,水煎調瀉鹽三錢服。(選方出《福建中草藥》)
各家論述
1. 蘇軾《物類相感志》:蜂叮痛,以野寬菜搗敷之。
2.《滇南本草》:白者去肺中痰結,赤者破腸胃中血積。赤白同用,打肚腹毛髮之積,消蟲積,殺寸白蟲,下氣。洗皮膚瘙癢、皮膚遊走之風。
3.《中國藥植圖鑑》:緩和止痛、收斂、利尿、解熱;種子能利民、明目。
4.《福建中草藥》:清熱解毒。
臨床應用
治療甲狀腺腫大。取鮮野莧菜根、莖2兩,豬肉2兩(或用冰糖5錢),水煎,分兩次飯後服。輕者1周,重者3周即可見效。
摘錄
《中華本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