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絲毛草
簡介
拼音;Jīn Sī Cǎo
別名;黃毛草、筆子草、貓尾草、筆尾草、金絲茅、竹蒿草
來源禾本科金絲草屬植物金絲草Pogonatherum crinitum (Thunb.) Kunth的全草。全年可采,洗淨,曬乾備用。
性味甘、淡,涼。
功能主治;清熱,解暑,利尿。用於感冒高熱,中暑,尿路感染,腎炎水腫,黃疸型肝炎,糖尿病,小兒久熱不退。
用法用量;0.5~1兩。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中藥大辭典》:金絲草
拼音Jīn Sī Cǎo
別名;貓毛草(《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肥馬草、槍草(《種子植物名稱》)。
出處;《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
來源;為禾本科植物臭草的全草。夏季採收。
原形態多年生草本,高30~70厘米。根細弱,較稠密,基部常密生分櫱。稈直立,叢生,或基部膝曲。葉鞘光滑或微粗糙,上部者短於節間,下部者長於節間;葉舌透明膜質,長1~3毫米,頂端撕裂而兩側下延;葉片質較薄,長6~15厘米,寬2~7毫米,干時常卷折,無毛或上面疏生柔毛。圓錐花序窄長,直立,長8~15厘米,寬約1厘米,具較密之小穗,長約5毫米,通常具2枚孕性小花,淡綠色或乳脂色,頂部由數個不育外稃集成小球形;穎幾等長,膜質。小穗柄短,細弱,常彎曲。潁果褐色,光亮,紡錘形,長約1.5毫米。花期5~6月。果期7~8月。
生境分部生於地下水位較高的沙地上、山野或荒蕪田野。分布內蒙古、陝西、寧夏、甘肅、青海、新疆等地。
性味《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甘,涼。"
功能主治《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利水通淋,清熱。治尿路感染,腎炎水腫,感冒發燒,黃疸型肝炎,糖尿病。"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2兩。
摘錄《中藥大辭典》
《中華本草》:金絲草 拼音Jīn Sī Cǎo
英文名Rough Melic,Herb of Rough Melic
別名落蘇、黃毛草、毛毛草、筆仔草、貓仔草、牆頭竹、牛尾草、金絲茅、筆毛草、猴毛草、眉毛草、金黃草、胡毛草、貓毛草、牛毛草、竹葉草、馬鞍草
出處出自《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
來源藥材基源:為禾本科植物金絲草的全草。
拉丁植物動物礦物名:Pogonatherum crinitum (Thunb.) Kunth.
採收和儲藏:栽後第1年冬季收1次,以後每年的6月和10月各收穫1次,割取地上部分,捆成小把,曬乾或鮮用。
原形態金絲草,多年生草本,高10-30cm。稈直立,纖細。葉片扁平,線狀披針形,長2-4cm,寬1-3mm,先端漸尖,兩面和邊緣多少被毛;葉鞘殼淨,鞘口有毛。穗狀花序單生於主稈和分枝的頂端,柔軟而微曲,長1.5-3cm,穗軸纖細,節間甚短,被睫毛,節的頂端粗大成截頭狀;小穗成對,一具柄,一無柄,長不及2mm,基盤的毛約與小穗等長或過之;第1穎的先端截頭狀或渾圓,被睫毛;第2穎較第1穎稍長,脊粗糙,先端被睫毛,2齒裂,具芒,芒直或缺,金黃色,長10-15mm;不孕小花的外稃存或缺,線形光滑,內稃缺;結實小花的外稃中間有裂隙,裂片被睫毛,具芒,芒與第2穎的相似,但稍長;雄蕊1,花葯有的細小,有的長達1mm;花柱2,柱頭帚刷狀,長約1mm。花、果期5-9月。
生境分部生態環境:生於河邊、牆隙、山坡和潮濕田圩。
資源分布:分布於浙江、江西、福建、台灣、湖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
栽培生物學特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對土壤要求不嚴,可選擇田邊、山丘、石縫栽培。 栽培技術 用分株繁殖。10月至翌年3月,將老株挖起,分成數小叢,每叢有苗5-6根,按行株距20cm×15cm開窩,每窩栽1叢,蓋土,壓緊。 田間管理 栽後每年中耕除草2-3次,結合中耕進行追肥,春、夏季施人畜糞水,冬季施土雜肥。
化學成分本品含黃酮甙,酚類,氨基酸,有機酸和糖類。
性味苦;寒;無毒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利濕。主熱病煩渴;吐血;衄血;咳血;尿血;血崩;黃疸;水腫;淋濁帶下,瀉痢;小兒疳熱;疔瘡癰腫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9-15g;鮮品可用至30-60g。外用:適量,煎湯熏洗,或研末調敷。
各家論述《中國沙漠地區藥用植物》:利水通淋,清熱。治尿路感染,腎炎水腫,感冒發燒,黃疸型肝炎,糖尿病。
摘錄《中華本草》[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