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金剛座舍利寶塔

金剛座舍利寶塔,位於內蒙古呼和浩特市舊城東南部,因塔座上有五座方形舍利塔,故名為五塔寺。 金剛座舍利寶塔,建造於清朝雍正年間(公元18世紀)。 該塔以磚石為結構建造,塔高約13米,建造在台基上的長方形金剛座,下面是須彌座,束腰部分是磚雕獅、象、法輪、金翅鳥、和金剛杵等圖案花紋;座身下部鑲嵌蒙、藏、梵三種文字所書的金剛經文,字體非常工整,刻工講究、細緻;上半部分是千佛龕,龕有一個佛像坐着,兩旁為寶瓶柱,龕上為梵文六個字的真言,南面正中開着券門,門旁是四大天王。[1]

目錄

建立時期

金剛座舍利寶塔,建於清雍正年間(公元1723年至1735年),原為慈燈寺(俗稱五塔寺)內的一幢建築。寺內其他建築早已塌毀,只有此塔巍然獨存

金剛座舍利寶塔俗名五塔。位於呼和浩特市舊城五塔寺街。原為慈燈寺(俗名五塔寺)內的一座建築。寺宇早就損毀,惟此寶塔巍然屹立。塔系磚石結構,通高13米,平面為長方形。

歷史由來

金剛座舍利寶塔,門上正中間鑲嵌着蒙、藏、漢三種文字書寫的"金剛舍利寶塔"石刻匾牌。門內沒有梁殿,東南角有通往座上的階梯,座上設5座小塔,塔後照壁嵌有蒙古天文圖石刻,是研究蒙古族天文史的重要材料。

金剛座舍利寶塔,始建於清雍正年間,高約16米,塔身均以琉璃磚砌成,塔身下層是用三種文字刻寫的金剛經經文,上層則為數以千計的鎏金小佛,刻工精巧,玲瓏秀麗是一座磚石結構的喇嘛教塔,和首都北京大真覺寺五塔相比,也毫不遜色。

雕刻藝術

金剛座南面正中凸出部分開有拱門,旁為四大天王像,門上正中嵌有蒙、藏、漢三種文字書寫成的「金剛座舍利寶塔」漢白玉石匾額。塔內用半圓磚拱,門內的無梁殿東西角有摟梯通上座頂,出口處是一座方形攢尖亭。亭北設置五座方形舍利小塔,當中的小塔出檐七層,四隅小塔形式都是五層出檐。五座塔的塔身都嵌有佛像、菩薩、菩提樹、景雲等磚雕,刻工精巧,玲瓏秀麗。

主要結構

金剛座舍利寶塔,主要由金剛座和上部五個方形舍利寶塔構成。這種形式的佛塔在中國出現較晚,也比較罕見。塔為磚石結構,通高約13公尺,平面呈長方形。造型優美,比例嚴謹,在建築藝術上有很高的造詣。塔身外面飾以雕刻塗釉加工預製的琉璃磚,在邊緣和轉角處鑲以白色條石,光彩的琉璃用於受光強烈的桃檐和塔剎,作重點裝飾。

金剛座平面作「凸」字形,建於約高一公尺的台基上,座下層為須彌座,束腰部分為磚雕獅、象、法輪、金翅鳥和金剛杵等圖案花紋。座的上部有七層短挑檐,第一層檐下鑲嵌蒙、藏、梵三種文字所書的金剛經文,刻工細緻。從第二層到第七層檐下,共塑有1119尊各種姿態的鎦金佛像。

塔北面照壁上嵌有三幅線雕刻石,中有「須彌山分布圖」,西面是「六道輪迴圖」。塔後照壁嵌有蒙古天文圖石刻,石刻用少數民族的文字標註,十分罕有,是研究天文學史的重要資料。

五塔寺中最有價值的當屬緊靠北牆的蒙文天文圖石刻,天文圖直徑144.5厘米,天球圓面以北天極為圓心,畫出二十八宿赤經位置的經線,還有五個同心圓,由里向外為天北極圈、夏至圈、天赤道圈、冬至圈、天南極圈。它是迄今為止世界上唯一用蒙文標註的一幅天文圖,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

塔內布局

金剛座建在台基上,其下層為須彌座,束腰部分有磚雕獅、象、法輪、金翅烏和金剛杵等圖案花紋;座身下半鑲嵌蒙、藏、梵3種文字所書之《金剛經》經文,刻工細緻,字體工整。金剛座上半部為佛龕,龕中塑1座佛像,兩旁為寶瓶柱,龕上為梵文6字真言,在其上面挑出短檐。

金剛座南面正中開券門,門旁為四大天王像,門上正中嵌蒙、藏、漢3種文字書寫的「金剛座舍利寶塔」石刻匾額。門內為無梁殿,東西隅設有通向金剛座上的階梯。

金剛座上設置5座小塔,中間一座為7層,其餘四座為5層。各小塔第一層嵌佛像、菩薩、菩提樹等磚雕;第二層以上設佛龕,全塔共有1563個鎏金小佛像。

珍貴文物

塔北的照壁上嵌有3幅精細的線雕刻石——蒙文「天文圖」、「六道輪迴圖」、「須彌山分布圖」,都是珍貴文物。全塔造型比例適中,工藝技巧精細嫻熟,顯得玲瓏秀麗,是古代少有的美術建築。塔後影壁嵌有蒙古文天文圖石刻,為研究天文學史的重要資料。中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