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宋代趙明誠所著《金石錄》) 《金石錄》(宋代趙明誠所著《金石錄》),共三十卷,先由宋代趙明誠撰寫大部分,其餘部分由其妻李清照完成。《金石錄》一書,著錄其所見從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以來,鐘鼎彝器的銘文款識和碑銘墓誌等石刻文字,是中國最早的金石目錄和研究專著之一。《金石錄》前為目錄十卷,後為跋尾二十卷,考訂精核,評論獨具卓識。 [1]


目錄

內容簡介

《金石錄》和《集古錄》齊名,前人往往稱金石學為「歐趙之學」:即指此《集古》《金石》兩錄而言,近代則因有趙明誠妻李清照的後序而知名。趙氏夫婦收集金石拓本、書籍、古器以及最後逐次散失的經過已詳記《後序》中。 此書的體例是仿照《集古錄》,不過是把目和題跋合為一書。全書三十卷,前十卷是目錄,一共著錄二千卷,實際不到二千種,因為少數大碑是一碑分為二卷或多卷的,但已比《集古錄目》的一千卷多出許多,這二千卷都按時代先後排列,比《集古錄目》的不按時代也是後來居上。後二十卷是題跋,不是二千卷都題跋,只題跋了五百零二種,但已是很有用的歷史文獻。因為和《集古錄》一樣,這《金石錄》所收所題跋的大部分原石及拓本都已不傳,其中唐代的占有很大部分,靠這《金石錄》把其中部分內容保存下來。 [4]

書籍目錄

前言

  • 卷第一 目錄一三代秦漢
  • 卷第二 目錄二漢魏吳晉偽漢偽趙東魏梁
  • 卷第三 目錄三後魏梁北齊後周唐
  • 卷第四 目錄四唐偽周
  • 卷第五 目錄五偽周唐
  • 卷第六 目錄六唐
  • 卷第七 目錄七唐
  • 卷第八 目錄八唐
  • 卷第九 目錄九唐
  • 卷第十 目錄十唐五代國朝
  • 卷第十一 跋尾一三代
  • 卷第十二 跋尾二三代秦漢
  • 卷第十三 跋尾三三代秦漢
  • 卷第十四 跋尾四漢
  • 卷第十五 跋尾五漢
  • 卷第十六 跋尾六漢
  • 卷第十七 跋尾七漢
  • 卷第十八 跋尾八漢
  • 卷第十九 跋尾九漢
  • 卷第二十 跋尾十魏吳晉偽漢偽趙
  • 卷第二十一 跋尾十一後魏東魏梁
  • 卷第二十二 跋尾十二後魏北齊後周隋
  • 卷第二十三 跋尾十三唐
  • 卷第二十四 跋尾十四唐
  • 卷第二十五 跋尾十五唐偽周
  • 卷第二十六 跋尾十六[唐]
  • 卷第二十七 跋尾十七[唐]
  • 卷第二十八 跋尾十八唐
  • 卷第二十九 跋尾十九唐
  • 卷第三十 跋尾二十唐五代
  • 後序 [3]

作者簡介

趙明誠(1081—1129年),字德父(或作德甫、德夫),密州諸城(今山東諸城)人。宋代金石學家、文物收藏家。他一生除去為官,傾心執着於金石書畫的搜集與研究。少為太學生,歷官至知湖州軍州事。與妻李清照(號易安居士)平生酷愛金石書畫,曾盡力收集資料,共同校訂整理。趙明誠在著撰《金石錄》期間,歷仕南北,中經靖康之亂,與清照兩地睽隔,流離坎坷,家藏古物奇器及書畫碑文漸次喪失,但著述之志未衰。 高宗建炎三年(1129年),《金石錄》已初具規模,明誠不幸罹疾身亡,清照寓居臨安,花了兩年時間對遺稿作最後的筆削整理,才得完成。 所撰巨著《金石錄》,發揚了以金石證史的治學傳統,在金石研究上具有繼往開來的意義,對史學、考據學、文獻整理和金石書法的研究,至今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書籍簡介

體例

《金石錄》體例仿照歐陽修的《集古錄》,著錄所藏金石拓本共二千種,上起三代,下迄隋唐五代。前十卷為銅器銘文和石刻的目錄,共二十條。第一條到第十七條為銅器銘文,第十八條到二十條,是先秦至北宋的一千九百餘種石刻的目錄。較《集古錄》的五百餘種要多好幾倍。

編排

以時間順序為標準。每一目下註明碑文的撰寫和書寫人的姓名,以及立石的年月。後二十卷為辨證古器物二碑刻所撰,共計跋尾五百零二篇,匯集了作者多年研究的看法和心得。其價值和成就在於補正前賢的闕失,對成書於北宋中葉的《先秦古器圖》、《考古圖》和《集古錄》的錯誤,包括年月、銘文內容,都一一作了考辨。尤其對歐陽修的《集古錄》補正為最大。不僅如此,且「以器物碑銘驗證前史」,考訂典籍的訛舛之處6由於「史牒出於後人之手,不能無失,而刻詞當時所立,可信不疑」,所以歷代史書有關人物的歲月、理、官爵、世系等,其十有三四與金石相牴牾。此書則予以訂正。 同時,還錄存了不少重要的不見於史書的重要史料。主要有歷代碑銘墓誌所載人物的生平、履歷、氏族世系,以及宋以前存世的古籍的摘引。

版本

南宋孝宗淳熙(1174——1189年)年間,《金石錄》已有刻本行世,書末附有李清照《後序》。到明代已很少見。清人所知的宋刊本只有殘存的十卷本。清順治年間濟南謝世箕刻本、乾隆年間盧見曾刻雅雨堂叢書本,都以明抄本為底本。1950年在南京發現三十卷宋刊本,行款版式與殘存的十卷本全同,被認為即宋龍舒郡齋初刊本,為目前最好的本子。今藏北京博物館。

四庫提要

宋趙明誠撰。明誠字德父,密州諸城人。歷官知湖州軍州事。是書以所藏三代彝器及漢唐以來石刻,仿歐陽修《集古錄》例,編排成帙。紹興中,其妻李清照表上於朝。張端義《貴耳集》謂,清照亦筆削其間,理或然也。有明誠自序並清照後序。前十卷皆以時代為次,自第一至二千咸著於目。每題下注年月、撰書人名。後二十卷為辨證,凡跋尾五百二篇。中邢義、李證、義興茶舍、般舟和尚四碑,目錄中不列其名。或編次偶有疏舛,或所續得之本未及補入卷中歟?初鋟版於龍舒。開禧元年,浚儀趙不譾又重刻之,其本今已罕傳。故歸有光、朱彝尊所見皆傳抄之本,或遂指為未完之書。其實當時有所考證,乃為題識。故李清照跋稱,二千卷中有題跋者五百二卷耳。原非卷卷有跋,未可以殘闕疑也。清照跋,據洪邁《容齋四筆》,原為龍舒刻本所不載。邁於王順伯家見原稿,乃撮述大概載之。此本所列,乃與邁所撮述者不同,則後人補入,非清照之全文矣。自明以來,轉相抄錄,各以意為更移。或刪除其目內之次第,又或竄亂其目之年月。 第十一卷以下,或並削每卷之細目,或竟佚卷末之後序,沿訛踵謬,彌失其真。 顧炎武《日知錄》載章邱刻本,至以後序「壯月朔」為「牡丹朔」,其書之舛謬,可以概見。據傳,惟焦竑從秘府抄出本、文嘉從宋刻影抄本、崑山葉氏本、閩中徐氏本、濟南謝氏重刻本,又有長洲何焯、錢塘丁敬諸校本,差為完善。今揚州刻本,皆為採錄。又於注中以《隸釋》《隸續》諸書增附案語,較為詳核。 別有范氏天一閣、惠氏紅豆山房諸校本,皆稍不及。故今從揚州所刊著於錄焉。 [5]

出版信息

  • (1) 宋淳熙龍舒郡齋刻本
  • (2) 光緒十九年醉六堂影印本
  • (3) 清末民國初掃葉山房影印本
  • (4) 1985年中國書店影印本。
  • (5) 2009年齊魯書社本。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