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色烏葉猴
金色烏葉猴 (學名:Trachypithecus geei) [1] :頭體長49-72厘米,尾長71-94厘米,體重9.5-12千克。長有很濃密的金色至鮮奶白色的毛,面部黑色,尾巴很長,達50厘米。它們大部份時間都是在樹上,在跳躍時以尾巴來平衡身體。在雨季,它們會喝葉子上的水。主要是草食性的,吃果實、葉子、種子、芽及花朵。金色烏葉猴棲息於濕潤的常綠和熱帶落葉林,生活在印度阿薩姆邦和不丹的一些河流地區和稀樹草原。是生活在印度阿薩姆邦及不丹黑山山腳一種猴子。群居,每個族群2-12隻,通常由一個或兩個成熟的雄猴與多個雌猴及其後代組成。 白天活動,清晨與傍晚更活躍,在中午天氣炎熱時休息。主要是草食性,吃果實、葉子、種子、芽及花朵。是瀕危的靈長類。一直以來,居於喜瑪拉雅山的金色烏葉猴很罕見,科學界最早是於1950年代才知道它們的存在。
目錄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金色烏葉猴頭體長50-75厘米,尾長71-94厘米,體重9.5-12千克。整體形狀很苗條,四肢和尾巴都很長。尾巴末端有一團穗毛,胸部或腋下有1對乳頭,雄性的陰莖是懸垂形,具陰莖骨,精巢包於囊中。雄性明顯比雌性大。無頰囊。尾巴很長,達50厘米。
它們大部份時間都是在樹上,在跳躍時以尾巴來平衡身體。該物種很容易從皮毛的顏色來識別,它們有濃密柔軟的皮毛,從深金色、淺黃色至奶油色,臉面純黑色,前額後方及側面的亮毛形成不完整的半圓形面盤。體毛金黃色具亮光。皮毛的顏色在身體的各部位有所不同,頭頂和側面的顏色略深,底部顏色較淺。皮毛根據季節而改變顏色。在冬天,是深栗色,在夏天它奶油色更重。幼猴的皮毛顏色也與成年猴不同,它們幾乎是純白色。顏色也因分布地域而異。南方的金色烏葉猴頭皮毛顏色往往更均勻,體型比北部地區更小。
棲息環境
金色烏葉猴棲息於濕潤的常綠和熱帶落葉林,生活在印度阿薩姆邦和不丹的一些河流地區和稀樹草原。它們非常依賴樹木,生活在南部亞熱帶森林的上層和北部溫帶森林中。居住的海拔也因地理範圍而異。位於南部靠近海平面的海拔高度以及北部不丹山麓的海拔3000米處。
生活習性
群居,每個族群2-12隻,通常由一個或兩個成熟的雄猴與多個雌猴及其後代組成。 白天活動,清晨與傍晚更活躍,在中午天氣炎熱時休息。這些猴子大部份時間都是在樹上,在跳躍時以尾巴來平衡身體,只有很少的時間下到地面。主要是草食性,吃果實、葉子、種子、芽及花朵。在雨季會喝葉子上的水。
分布範圍
繁殖方式
雖然對金色烏葉猴的繁殖知之甚少,但據觀察,幾乎全年都可以交配繁殖。產仔受氣候和植被變化的影響,集中分娩。在大約6個月的妊娠期,雌性會產生一個幼仔。雄性後代成年後或離開出生的族群分散到其他地方。
種群現狀
除了自然棲息地外,印度和不丹的野生動物保護區也生存有金色烏葉猴。在不丹,四個不同的國家公園和野生動物保護區的組合涵蓋了金色烏葉猴生活的大部分區域。 在印度阿薩姆邦,它們居住在那裡的兩個野生動物保護區,以及部分破碎的保護區森林,擬建的保護區森林和其他非森林地區。由於棲息地的破壞,該物種的種群僅限於破碎的森林地塊,特別是在印度。棲息地破壞是印度這一物種的主要威脅。
阿巴耶橡膠種植園(Abhaya)禁止狩獵,但電力線的電擊和狗的狩獵是當地的威脅,正在影響物種數量。基於1988年和1998年拍攝的衛星圖像的比較分析顯示,印度該物種的原始棲息地減少了50%。儘管在該物種生活在保護區內禁止商業採伐,但非法侵占和木材盜伐嚴重影響了這些森林保護區。採石及其相關的噪音污染以及巴穆尼丘陵的炮火射擊行為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2003年列出了該物種的生存遭受威脅的主要原因:「種植園、放牧、砍伐木柴和木炭生產破壞的非木本植被、選擇性伐木、木材採集、人類定居、砍伐森林、森林破碎化,貿易、被家養狗殺死、棲息地喪失、高幼年死亡率、近親繁殖以及作為寵物和路演的活體動物的當地貿易。由於道路建設和其他人類活動(建立定居點),北部和南部的物種被隔離並完全分開,這導致了適應生存的棲息地破碎化的損失。由於芥菜種植和其他人類活動,印度對該物種的生存構成潛在威脅,因此預計數量也將進一步減少。金色烏葉猴正處於瀕危狀況,至2001年的數量只有1064隻,由於缺乏幼猴,估計它們的數量仍在下降。
保護級別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IUCN) 2008年 ver 3.1——瀕危(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