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金色牧场(杨盛龙)

​​金色牧场
圖片來自免费素材网

《金色牧场》中国当代作家杨盛龙写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金色牧场

乌鲁木齐往北,穿越准噶尔盆地,进入北疆牧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一直从车窗望着阿尔泰山。阿尔泰,蒙古语意为金山。过了乌伦古河,从喀拉通克、阿勒泰、布尔津哈巴河,阿尔泰山金色阳光一直映照着我们的行程。汽车穿过一大片坦坦荡荡的草原,跃上一道山梁,前面又是广阔的草原,平直的道路一直通向山边,翻过山,又是开阔的大草原,说不清过了多少片这样的开阔坦荡。经和布克赛尔到塔城,翻越山口,绕过浩瀚的艾比湖,环经蓝蓝的赛里木湖,翻过果子沟山,到巩留牧场。在金秋灿烂阳光的照耀下,一路黄金牧场,一路金黄的秋熟。

金秋的草原色彩浓郁,这里一片,那里一片,或苍翠的绿,或黄,或红,更多的是金黄灿灿。金色的草场,金色的山坡,金黄色的白桦林,金的草,金的树,金色的河水流淌。金灿灿阳光照耀,金色的马,金黄的牛,褐黄的羊群泛金,普天地都镀上金黄色。牧人盼望春天,喜爱秋季。金秋时节,秋肥满溢,满目金黄,满心金黄,收获着丰硕,连做梦都是金黄色的。四季牧歌从早春唱到秋黄,金秋的牧歌是最浑厚的。春秋四季旋转过茫茫星空的地磅,秋天是最实沉的,金秋阳光射线的秤杆高高翘上湛蓝的天空。

一个青年牧民骑着枣红马,在马背上摁着手机键传信息,人和马披着金色的阳光,赶着羊群,悠悠前行。一只只羊鼓凸着浑圆肥厚的屁股,颤微微地行进。高大的骆驼驮着厚重的毛毡以及转场生活所需物件,墩墩实实地摇曳着西斜的日光。

在巩留县提克阿热克乡一个哈萨克牧民定居新村,我们一行二十多人走进一座能够容纳一百多人同时进餐的大毡房。环顾毡房,七个玻璃窗将室内烘托得宽敞明亮,一挂挂哈萨克刺绣窗帘半掀开。门左侧的墙上,一幅宽大的摄影画,是唐布拉草原夏季的翠绿美景,原野上开满红黄蓝白粉各色鲜花。从山根到半山腰是翠绿的森林,红松万杆刺向山顶的积雪,在碧蓝的天空下显得十分静谧和富有活力。往里的环形墙上挂满哈萨克族各种服饰,姑娘的洁白花长裙,绛红色坎肩,插着长羽毛的帽子;男装长袍厚重,袷袢深色凝重。正中是阿拜绣画像,前面有双白鹅对舞吉祥刺绣图,还有马鞍、马鞭、弓箭、箭簇、鞍挂搭链、兽皮等,显示哈萨克人的勤劳勇敢。最吸引人的是那幅枣红马半身特写刺绣,黄昏的余晖里,光线半明半暗,绣马的线条以绛红色为基调,充满苍凉和深邃。

顺墙根的两行长条坐垫中间,一米多宽的长条餐布铺开半圈圆,上面摆满食品,切开的厚片馕饼和西瓜、哈密瓜,与葡萄、奶豆腐、奶疙瘩、包尔沙克(油炸方饼)以及多样凉菜交相摆放,还有塔勒(炒米)、塔勒罕(炒面)、黄油等,隆重的长街宴。主宾落坐后,姑娘端上热奶茶。各人喜欢吃奶皮子什么的就往奶茶里放什么,各取所需。

热气腾腾的炖全羊端上来,羊头在上面。大家请我开切。按照哈萨克族习俗,我先切下一只羊耳朵,奉送给一位县人大代表,望他多多倾听群众意见,反映人民呼声;再切下羊嘴腔上颚,送给年轻的哈萨克女歌手,愿她歌喉嘹亮。接着,我和大家张开双手,掌心朝内,举至脸面高度。我念诵祝词:祝福咱们的牧场繁荣昌盛!祝愿哈萨克族并各族人民幸福安康!祝福在座的朋友们同胞们并家人身体健康、快乐、吉祥!

富有特色的美食一盘盘端上来,爆羊肚、大盘鸡、鲜鱼、芹菜、煎牛排、羊肉串、炒青椒、烧肥肠,等等。敬酒,劝菜,说吉祥语,表达美好愿望。哈萨克小伙子便当地将羊肉切成大块小块,热情地招呼我们趁热吃。

吃羊肉时想不明白,羊只吃寡淡的青草,羊屁股上何以堆积起那么肥厚的油膘。吃羊肉时才想明白,群羊何以脸颊瘦削而屁股浑圆肥厚,是向主人充分展示丰裕的金秋。

一杯又一杯清爽的马奶酒,敬宾客,回敬主人。一碗骆驼奶,一碗马奶,喝下草原的金秋,喝下牧场的香甜,盛情难却,酒不醉人心先醉。如果在农村是把酒话桑麻,金色牧场把酒话牛羊。

现代哈萨克族牧民的牧业生活虽然也还有通常意义上传统的逐水草而居,春夏秋冬四季转场,大多数牧民逐渐从游牧生活向现代牧业转型。实行牧民定居工程,国家投资与牧民自筹相结合,修建起牧民定居房。我们一路上看到的几处牧民定居点,家庭用电灯、电话、自来水、家用电器一应俱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到位。一个牧民家庭一般有两三辆摩托车用以放牧,还有小轿车、牧农用车。每户一个小院子,内有菜地、牲口棚圈,另外还有50亩饲草地种植饲料,以备冬季喂养牛羊。春夏秋季,牧民骑着摩托车到牧场放牧;冬季,将牛羊关在棚圈里圈养。牧民从以前住毡房骑马放牧并四季转场,转为定居过现代化生活。

哈萨克小伙子卡木勒江弹着冬不拉,唱了一首豪放苍凉的《故乡》,把宾主带到牧场的炊烟袅袅,天山白雪皑皑,冬窝子阳光和煦。古丽贝贝深情地向他敬献一杯酒。稍顷,他又弹唱了一首婉约抒情的《可爱的一朵玫瑰花》,优美的旋律如同春夏牧场绿得化不开。大家报以热烈的掌声,满堂喝彩。来宾中的两个姑娘临时将酒瓶上的红绸布扎成一朵花献给他。

阿依娜姑娘的红裙散开在地毯上,帽子上的羽毛高高。她弹着冬不拉唱的《美丽的姑娘》如草场的鲜花颤颤微微,似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唱完一曲后,我问她平时的生活,她说,春夏秋季骑着摩托车放牧,冬天参加社区组织的刺绣工艺制作,有时到村里网吧上网,浏览国内外时事,了解旅游客流情况,掌握刺绣工艺品行情。

喝酒,拉家常,唱歌,跳舞。席间的话题,从传统的牧业文化生活,谈到现时的追求;从促进牧区又好又快发展的政策,聊到牧场新的希望,直到半边残月升起。

将近零点,我们起身告辞。大伙儿送我们到场院里。一位老牧民热情地请我们一起合影留念。小伙子拿来酒瓶,姑娘端着酒杯,向我们每个人敬酒,依依惜别。

[1]

作者简介

杨盛龙,中国作家协会会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