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寺鎮
金陵寺鎮位於商州城區西部、熊耳山腳下,商熊公路橫穿而過,交通便利。金陵寺鎮面積88.1平方千米,總人口20227人(2017)。轄18個行政村,109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楊口村,距市區18千米。轄區東西寬,南北狹窄,屬中溫二類地區。全鎮耕地17584畝,零星植樹77000株,畜牧業生產勢頭良好。耕地以山坡地和坡塬地居多,平地較少,因而農業生產機械化較低。2013年全年糧食產量5065噸,農村經濟總收入1814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905元。[1]
目錄
山東屬地
山東省棗莊市嶧城區金陵寺鎮位於 嶧城區南部,金陵寺鄉轄27個自然村吳家坡、魯莊、河灣、金陵寺、黃莊、西葛莊、毛山窩、東葛莊、趙村、羅山口、白廟、新趙莊、水牛張口、白山西、卜樂、尚莊、新莊、小南莊、丁莊、大南莊、章莊、朱莊、肖莊、東高皇廟、中高皇廟、西高皇廟、種莊。
陝西屬地
金陵寺鎮為商洛最古老的鎮之一,原為"上秦川鄉",因境內有"金陵寺"而於1958年改名金陵寺。 金陵寺鎮舊址在今鎮西1.5公里的劉家廟,為清道光十年(1830)設立,1967年始移於楊口村今址。明清屬南秦二里,1924年設上秦鄉,1951年屬四區,1956年屬楊峪河區,1958建超美公社,駐地金陵寺,轄謝塬、仁治、金陵寺、管家坪、土門庵,1962年屬楊峪河區。1984年改金陵寺鎮、管家坪鄉。1996年,金陵寺鎮面積42平方千米,人口1.5萬人,轄楊口村、全灣村、樵灣村、房店子村、下竹園村、上竹園村、上閻村、石灰窯、盧扒、北嶺、西嶺、孫塬、東窯、西窯、任圪勞、鐵溝、西王塬、劉村、劉廟、胡山、石嶮溝21個行政村;管家坪鄉面積27平方千米,人口0.7萬人,轄管家坪、崔巷、樵塬、郝莊、天山、雞山、後山、邊山8個行政村。1997年,撤銷管家坪鄉,併入金陵寺鎮 。
地理位置
金陵寺鎮位於商州城西17.2公里處,熊耳山腳下,區域面積88.1平方千米,全鎮轄18個行政村,109個村民小組。
金陵寺集市農曆雙日逢集,遠近聞名,是全區規模較大的集市之一。這裡,自然資源十分豐富,有煤、石灰石、大理石等。
新農村發展
金陵寺鎮新農村:2012年年底已建成上竹園村一組移民搬遷住房,共44戶,位於芋園窪口。第二批項目鐵鈎村移民搬遷小區一期已經完工,二期工程正在緊鑼密鼓的進行中。
小城鎮治理
2014年9月份,金陵寺鎮為了深入貫徹科學發展觀,緊緊圍繞區委、政府提出的"打造陝南強區,建設幸福商州"發展的主題,根據本鎮實際情況制定小城鎮建設環境綜合治理實施方案。這個方案涉及到金陵寺鎮房店子村和楊口村,其中房店子村四個村民小組,楊口村六個村民小組,區域內農業人口690戶,2695人,駐鎮單位13個,1380人,區域面積3平方公里。
建設內容有房屋粉刷、塗白、美化,牆麵粉刷5850平方米,塗料刷白43430平方米,栽植風景樹250棵。公路兩邊水泥硬化7800平方米。公路兩邊改建廁所20個,清理堆石1600立方、清理堆土2400立方,改建1個公廁120平方米。建成一個垃圾填埋站,設箱式垃圾台10個,購置垃圾運送車1輛。為了徹底解決好金陵寺鎮環境問題,鎮上籌資16萬元,在金陵寺河道修建便民橋一座,並修建攔砂壩,治理河道污染。在楊口村鋪設污水管道,通過沉澱池沉澱,淨化處理,改變了生活污水在街道亂排現象,使這個千年古鎮終於換了新顏。
金陵寺黨委、政府通過多方徵求意見,最後決定由楊口村村委會和房店村村委會負責實施,採取投標方式,由鎮政府具體對整個施工過程派專人監督,確保工程質量、進度、資金使用和安全正常運行。這項工程從投標到施工,只用了十五天時間。從施工一個月時間,就完成了總體工程的百分之五十以上。質量監督人員與施工隊形影不離,確保了工程質量。正如楊口村一名村民所說:這項工程質量沒有說的,真正體現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的結果。
該項目實施建成後能提高鎮集市競爭力,成為一個居住、商貿匯集區,豐富人民群眾物質生活需求,改善人居環境,確保南秦河源頭水質,將為"一江清水供京津"發揮更大作用。
2015年金陵寺鎮以"早啟動、早受益"的原則,抓機遇,建項目,為全鎮2015年度重大項目建設創造了良好的條件,1673萬元項目已全面啟動。
啟動項目涉及上竹園村、房店子村、楊口村、鐵溝村、劉村、崔巷村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投資共940萬元,鐵溝村、楊口村的中小河道治理項目共投資389萬元,房店子村、鐵溝村的太陽能路燈安裝項目共投資25萬元,房店子村的美麗鄉村建設項目投資100萬元,西窯村水泥路硬化項目投資160萬元,西窯村櫻桃與二花混栽建園項目投資20萬元,熊耳山村水泥路硬化項目投資3萬元。這些已啟動的項目工程正在熱火朝天的實施之中。
為了保證項目順利實施,金陵寺鎮黨委、政府成立了包抓領導小組,每一個項目都由一名副科級領導包抓,使項目到人,責任到人, 針對項目建設過程出現的問題,得到及時解決,確保項目按時、保質保量完成。
金陵寺河
金陵寺河發源於金陵寺鎮天山山脈,河流自西北向東南流經金陵寺鎮,注入南秦水庫。金陵寺河流域屬國家南水北調中線水源涵養地,為南秦河最大支流。金陵寺河哺育了金陵寺一代又一代人,金陵寺鎮政府、金陵寺中學便坐落於金陵寺河北岸,河南岸便是國家著名的漢江防護林帶。河流在即將混入南秦水庫的兩個全鎮地勢最低的村莊處,地下水量聚集,變形成了金陵寺鎮著名的魚米之村,目前該處已擴建成為全鎮最大的魚塘。[2]
金陵寺鎮來源
據史料記載,秦始皇南巡五次,其中有三次途經"上秦川"(即金陵寺),故有"先有金陵寺,後有商州城"之說。金陵寺作為商州最早的一座著名寺院,曾經擁有輝煌的歷史。據考古學家依據金陵寺鎮楊口村一組墓葬群考證,金陵寺始建於東漢時期。
據《佛教史一斑》載:"金陵寺,又名護國寺,據傳東漢光武帝劉秀落難在金陵得以逃生,劉秀登基後在此建皇都寺,四圍山水來潮,龍脈如畫,成為十方叢林道場,規模宏大,住持僧治寺管理有方,十方朝拜……延續到明初朱元璋為了鞏固明朝江山,大力擴展商州金陵寺,並命名為皇都寺,南有江蘇金陵寺,北有商州金陵寺合為一體,意為護佑大明江山……"。
據《續修商縣誌稿》載:"金陵寺,在上秦川。相傳明太祖之叔父在此廟為僧,及太祖建都金陵,迎養不允,乃遣使重修此廟,贈名'金陵寺'。由其叔父主持寺院,統管天下十方大小叢林道場。嘉靖五年重修,清康熙四十八年……嘉慶甲戌年疊次重修。廟產之豐為全縣諸廟冠……"。原來,元末戰亂,民不聊生,皇覺寺一苦僧到了商州上秦川,見一古廟,雖久經曠廢,卻場地儼然,遂披荊斬棘,除茅結寺,焚香潔戒,修舉廢墜,這位苦僧就是朱元璋的叔父慧明禪師。1985年,該寺被商縣人民政府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金陵寺鎮歷史悠久,傳說在 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的叔父在該鎮建立寺廟,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後,找到了叔父所在的寺廟,便御賜寺廟名稱為金陵寺,自此之後,該鎮便叫金陵寺鎮,該鎮母親河也命名為金陵寺河。鎮內仍有古廟四進,每進三間,是清代人重修後的遺蹟,屬保護文物。
這裡多項商州第一
提到金陵寺古鎮的歷史,金陵寺楊口村五組村民、年已78歲的退休教師楊家齊如數家珍:"金陵寺作為商洛古鎮,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它首創許多商州第一:商州寺廟金陵寺第一;商州第一次挖掘出西周青銅編鐘,屬國家級文物;商州1957年通車的通鄉專用公路金陵寺第一;金陵寺熊耳山煤礦1957年購買的第一輛貨運車為商州第一;商洛第一座廣電轉播塔修建於金陵寺熊耳山;商州第一個鄉村公路養護隊成立於金陵寺;商州在金陵寺造出第一令草紙、產出第一窯石灰、第一窯陶瓷和第一噸煤炭……"
發展思路
南片興林果,北片抓畜牧,沿川促工商",具體為:上竹園、房店、楊口重點發展工商企業,鐵溝、劉村、崔巷、管坪、樵塬、郝莊、天山、雞山重點發展經濟林木種植(板栗、核桃),西窯、盧爬、任村、孫塬、邊山、東窯重點發展豬、牛、羊養殖。到2008年底,農村經濟總收入完成5480萬元,較上年增長5%;財政收入完成575百元,增長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5908元,增長8%;鄉鎮企業總產值實現7598萬元,增長5%;鄉鎮企業營業收入完成8568萬元,增長5%,人口自增率控制在3‰以內。
交通便利
金陵寺鎮交通便利,商熊公路(X305)橫穿而過,距離203省道10km、藍商高速13km,2004年已全面修通柏油路,有公交3路直通市區,每天有往來於西安和金陵寺兩地客車(金陵寺早上5:30、11:00發車,早上11:20、15:20從西安紡織城客運站發車)從該村經過,交通便利。有完全中學(含高中部、職教部、初中部)一所,師生1900餘人;文化芬圍濃厚,有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個,還有商州"八景十觀"之一的"熊耳晚霞";有中心衛生院一所;有35KV變電站一座;能滿足全鎮人民的物質文化精神文明需要,也能滿足外來客商投資興業的需求。
農業產業園
金陵寺鎮竹沁園設施蔬菜標準化示範園位於金陵寺鎮房店子村,占地200畝,已建成日光溫室42棟,150個設施蔬菜大棚已經完成改造。
文化文物
2013年8月10日,商州區金陵寺文化文物保護研究院成立,其業務範圍將發掘、整理、研究、宣傳、交流和弘揚商州乃至商洛傳統文化,近代革命文化和當代區域文化與經濟工作。工作重點是弘揚金陵寺特色文化。同時,將籌集資金,維修金陵寺文物,並加強對相關文物的有效保護和合理利用;組織舉辦文化藝術展覽、研討及聯誼活動;與文化產業和相關企業交流聯繫,促進文化與經濟結合;與市外有關方面建立文化研究與交流關係,多渠道宣傳商州,為商州的改革發展做出貢獻。[3]
旅遊資源
明末清初,"商州八景"問世。金陵寺鎮的文人雅士紛紛效仿,編出了《金陵寺八景》一詩:四柏一井有神靈,廟後帥旗紫氣騰;顯神寨中碾金聲,熊耳腹內鬧天宮;雞山霧洞報陰晴,銀杏古樹籠管坪;牛犁三天不回頭,藥王洞前樓半空。
"四柏一井有神靈"。元末戰亂期間,一名苦僧化緣雲遊到商州金陵寺,見"古廟沒於荒草,雖久經曠廢,卻場地儼然"。後經披荊斬棘,除茅結寺,焚香潔戒,修舉廢墜,古廟新顏。這個苦僧就是朱元璋叔父慧明禪師。慧明禪師所植的四顆柏樹和挖的水井,供僧侶納涼吃喝,在當地算一景。
"廟後帥旗紫氣騰"。古剎金陵寺北坡形如一旌大旗,因為東山較高,北坡東側較低,每當晨曦初露,北坡紫霞浮頂,蒼靄橫腮,紫氣騰騰。帥旗下,劉秀、李自成、秦始皇等將領曾在此屯兵操馬進行戰鬥。
"顯神寨中碾金聲"。距金陵寺西北6公里處,顯神寨突兀而起,舊時建有寨棚,立有廟宇,傳說古時寨廟曾顯靈,故稱顯神寨。顯神寨居高臨下、巍峨壯觀,向東北商州城盡收眼底,向西南遠眺金陵寺風光躍躍愉目,佛曉之際,可觀攬日出全景。顯神寨的余脈北麓在上竹園河有一石門,門內有金媳婦、金牛、金豆、金碾子,馬老鼠要盜寶,金牛就用犄角取鑰匙將石門緊鎖,夜深人靜,還能聽見碾金豆的咯吱聲。
"熊耳腹內鬧天宮"。金陵寺西北5公里處,有一座兩耳對峙的山,其形如"熊耳",所以叫"熊耳山"。熊耳晚霞為"商州八景"之一。熊耳山發現煤炭並採掘利用已有千年歷史,還帶動了當地的陶瓷業發展。
"雞山霧洞報陰晴"。金陵寺西15公里處,有一山如雞冠狀,故名雞山。相傳有一山洞與火神廟的八龍洞相通。若洞口白霧繚繞,飄飄渺渺必是雨天,民間有"雞山戴帽,長工睡覺"之說。
"銀杏古樹籠管坪"。金陵寺西7.5公里處,管坪學校院內,一顆千年銀杏樹,高15米多,直徑近3米,至今仍鬱鬱蔥蔥、枝葉茂盛。此樹籠罩的管坪天山玉晶瑩、細膩、質地上乘。"商州玉龍"重量近10噸,現存放在管坪玉龍廠院內。
"牛犁三天不回頭"。金陵寺東北2.5公里處的土地嶺,是商州盆地西北的最邊沿,山勢低矮和緩,狀若渾圓的饅頭,從坡下迴環向上牛犁地,三天多不回頭。 "藥王洞前樓半空"。金陵寺西北5公里商熊專用線殿子嶺對面的洞坡處,洞坡殿嶺兩山對峙,金陵寺河穿澗而過,每逢暴雨濁浪排空,危步臨之,水聲震耳,怒吼如雷,為大禹治水處。
一村一品
金陵寺,商州城西南,山青水秀春無限, 商熊公路十八盤,一直盤到熊耳山。 熊耳山,美名傳,形似熊耳多礦產, 十里黑金藏腹內,一條玉帶繞腰間。 春溢花香清泉畔,夏避酷暑熊耳巔, 秋狩獵物約酒仙,冬賞飛雪攜紅顏。 朝望熊耳金輝燦,暮觀晚霞落日圓, 東越群山覽鶴城,西穿秦嶺望長安。 熊耳山下看金陵,人人笑臉樂盈盈, 公路邊上綠樹林,河中水清魚兒肥。 東窖的礦,西窖的煤,石灰水泥換金銀, 雞山的杏,邊山的桃,後山牛羊滿坡跑。 天山玉石美名揚,玉枕伴你入夢鄉, 天然氧吧在郝莊,休閒度假好地方。 樵塬商芝拌香椿,小蒜辣子就鍋盔, 管坪干年銀杏樹,仙果飄香百病除。 崔巷有條櫻桃溝,饞得人口水往外流, 劉村家家有核桃,個大皮簿仁子飽。 任村座在半山腰,如遊仙境樂逍遙, 鐵溝建起新農村,一幢幢高樓定乾坤。 楊口村,是中心,經濟文化底蘊深, 有集鎮,有學校,五花八門真熱鬧。 閆村有個水泥廠,從來不見機器響,石灰窖村沒石灰,一窩窩兔子長的肥。 房店人愛跳廣場舞,下竹園娛樂黨支部, 樵灣大棚種蔬菜,綠色食品無公害。 全灣水深養魚蝦,荷塘垂釣到農家, 魚戲蓮葉驚鼾夢,人游太虛迷畫境。 金陵的水,金陵的山,金陵名勝說不完, 一腳踏進金陵川,貪山戀水不思還。
礦產資源
陵寺鎮礦產資源比較豐富,"黑(煤炭)白(白灰)黃(耐火土)"聞名於商州。出產的煤炭、白灰銷售於商州及臨近個縣。
精神文明建設
勤勞
該鎮地處秦嶺山區,自然條件較差。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邑民養成質樸、勤勞的性格。"男務耕獵,女事蠶桑"是傳統的生活方式。農忙時節,男女老幼全家出動,披星戴月,勞作不息。農閒時節,積肥整地,飼養豬牛,少有空閒。年逾古稀者下地耕作屢見不鮮。年少的割草拾柴,放牧牛羊,幫做家務習以為常。農婦尤為辛苦,做飯洗漿,餵養豬羊,下田勞動,終年不息。民眾對遊手好閒和不務正業者多有微詞,說"不知他是個弄啥的"。這種勤勞的傳統培育了一代又一代該鎮人,成為人們改造自然,建設家園的精神力量。
節儉
該鎮因自然條件較差,長期以來民眾雖勤勞不息,但生活仍難獲溫飽,故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注意節儉,從不浪費錢物,養成了節儉的風尚。在飲食上農忙時吃稠些,農閒時吃稀些,一些可食用的植物採集加工和糧食搭配食用。在衣着上平時穿舊的差的,節日走親或趕集才穿好些,破了的衣服補好再穿,大孩子不穿了的衣服改裁後給小的穿。花錢上精打細算,有用才買,不花冤枉錢。八十年代以來,民眾的生活水平有了較大提高,多數家庭已解決了溫飽問題,但節儉的風尚猶存。
互助
在漫長的封建社會裡,該鎮人為克服天災人禍和生產生活中一家一戶難以克服的困難,養成了團結互助的好傳統。民國時期,農民為擺脫高利貸的盤剝,不少人自願組織"納錢會",推舉會首主持會務。會員中誰有大事要辦但資金困難時,由會首主持會員按股納錢,共同出資幫其解決困難,全體會員輪流過完即告結束。類似此種性質的還有"孝義會"、"渠會"等。在日常生活中,准家有婚喪大事,基建蓋房,打牆安磨等,只要主家打個招呼,鄰里都會不計報酬熱情相幫。新中國成立後,舊有的民間組織雖是不再存在,但該鎮人互幫互助的優良傳統仍流行於人們的日常生活中。
尊老愛幼
該鎮人尊老愛幼風氣濃厚,多數家庭雖不富裕,但老幼之間相處和睦,生活和諧。青年人多能體諒老年人辛苦一生不易,對父母懷有感激之情。在生活上儘量給以照顧,好吃的好穿的先讓老人,做事說話注意分寸,不惹老年人生氣。誰虐待父母必會受到眾人指責,也難在社會生活中和大家交往相處。群眾中流傳着一名俗語:"少連那連他大(父母)都不認的人來往"。老年人也能體諒青年人的難處,兒子結婚時多將最好的房子作新房,而自己卻住差些的房子。寧可自己穿舊些,也要給兒女 穿好些。有好吃的飯菜時不忘給兒孫留一些。在社會生活中青年人對老年人多稱"老者",以示尊敬。老年人和青年人交談時開口常說"好娃哩",以示親切。青年人和老年人發生爭執時,勸說的人對青年人常說,"人家是老者嘛,你倒犟啥哩"。又對中年人和老年人說,"你是老者嘛,倒連娃們爭啥哩,你承讓些。"一場風波也就很快平息了。
重情守法
該鎮人誠實厚道,仗義寬諒,看重人情。親朋好友中不論哪家有婚喪大事或人情酬酢,只要知道必行禮儀,即使自己不能前去,也要托人行情。在社會生活中不論對當地人或外來人,在交往中重感情,講義氣,多誠實,少欺詐,朋友有難,能盡力相幫,故多能與人友好相處,關係融洽。信奉"仁義值千金"的古訓。該鎮人在重情的同時還重視守法。舊志載"邑民安分守己",如有紛爭"一經官斷,無不允服"。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常互相告誡"犯法的事可不敢幹呀!"新中國成立後,黨和人民政府普及法律知識,加強法制建設,群眾學法守法之風日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