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鸡
红腹锦鸡 |
中文名: 红腹锦鸡 |
红腹锦鸡(学名:Chrysolophus pictus):又名金鸡,中型鸡类,体长59-110厘米。尾特长,约38-42厘米。雄鸟羽色华丽,头具金黄色丝状羽冠,上体除上背浓绿色外,其余为金黄色,后颈被有橙棕色而缀有黑边的扇状羽,形成披肩状。下体深红色,尾羽黑褐色,满缀以桂黄色斑点。雌鸟头顶和后颈黑褐色,其余体羽棕黄色,满缀以黑褐色虫蠢状斑和横斑。脚黄色。野外特征极明显,全身羽毛颜色互相衬托,赤橙黄绿青蓝紫具全,光彩夺目,是驰名中外的观赏鸟类。[1]
栖息于海拔500-2500米的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林缘疏林灌丛地带。成群活动,特别是秋冬季,有时集群多达30余只,春、夏季亦见单独或成对活动的。性机警,胆怯怕人。听觉和视觉敏锐,稍有声响,立刻逃遁。常常在林中边走边觅食,早晚亦到林缘和耕地中觅食。主要以植物的叶、芽、花、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小麦、大豆、玉米、四季豆等农作物。此外也吃甲虫、蠕虫、双翅目和鳞翅目昆虫等动物性食物。
为中国特有鸟种,该物种分布的核心区域在中国甘肃和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
目录
形态特征
雄鸟的额和头顶羽毛延长成丝状,形成金黄色羽冠披覆于后颈上。脸、颏、喉和前颈锈红色,后颈围以具有蓝黑色羽端的橙棕色扇状羽,形成披肩状。上背浓绿色,羽缘绒黑色;下背、腰和短的尾上覆羽深金黄色,羽支离散如发。自腰以后的两侧,羽端转为深红色。较长的尾上覆羽基部桂黄色,具黑褐色波状斜纹,羽端狭长而为深红色;尾羽18枚,中央一对尾羽黑褐色,满缀以桂黄色斑点;外侧尾羽桂黄色而具黑褐色波状斜纹;最外侧3对尾羽暗栗褐色,具黑褐色斜纹。肩羽暗红色,翅上最内侧覆羽和飞羽深蓝色;中、小覆羽以及次级飞羽大都栗色而具黑斑;大覆羽黑色而杂以棕黄色横斑和具棕黄色羽干和羽缘。初级覆羽和飞羽黑褐色,具棕白色羽端。下体自喉以下纯深红色,羽支离散如发。肛周淡栗红色。
雌鸟头顶棕黄色而具黑褐色横斑;脸棕黄而缀黑色;耳羽暗银灰色,背棕黄至棕红色,具粗的黑褐色横斑;腰及尾上覆羽棕黄色,密布黑褐色虫蠹状斑。尾棕黄色,具不规则的黑褐色横斑及斑点。两翅与背同,但黑色横斑较宽,棕黄色羽端亦满杂以黑点。颏和喉白色而沾黄色;胸、两胁和尾下覆羽棕黄色,具黑色横斑。腹淡棕黄色,无斑。
虹膜雄淡黄色或雌褐色,眼周皮肤雄淡黄色或雌黄色 ,嘴和脚角黄色。雄鸟跗跖具一短距,眼下裸出部具一淡黄色小肉垂。
大小量度:体重♂570-751g;♀550-670g;体长♂861-1078mm,♀590-700mm;嘴峰♂20-30mm,♀20-25mm;翅♂173-223mm,♀177-188mm:尾♂526-778mm,♀306-415mm;跗跖♂70-95mm,♀65-80mm。(雄:♂、雌:♀)
栖息环境
栖息于海拔500-2500米的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和林缘疏林灌丛地带,也出现于岩石陡坡的矮树丛和竹丛地带,冬季也常到林缘草坡、耕地活动和觅食。
生活习性
成群活动,特别是秋冬季,有时集群多达30余只,春、夏季亦见单独或成对活动的。性机警,胆怯怕人。听觉和视觉敏锐,稍有声响,立刻逃遁,当危险尚远时,多在地下急速奔跑逃窜;当危险迫近时,则多急飞上树隐没。善奔走,途中遇低岩或小片空地时,则展翅滑翔而过。飞翔亦甚快而灵巧,在林中飞行自如。白天大都在地上活动,尤以早晨和下午活动较多,中午多在隐蔽处休息,晚上多栖于靠沟谷和悬岩的松、栎等乔木树上。上树时多从低枝逐级跳跃,盘旋而上,或从邻近小树再往上跳。每当夜幕降临时候,常常可听到上树时翅膀扇动的“扑、扑、扑”声。多栖于离地4米以上树冠层树木的侧枝上。通常不群栖于一树,而是分别栖于邻近的几棵树上。
主要以野豌豆、野樱桃、青蒿、蕨叶、野蒜、悬钩子、酢浆草、蔷薇、胡颓子、羊奶子、箭竹、橡子、华山松种子、稠李、漆树、杜鹃、雀麦、栎树、茅栗和青冈子等植物的叶、芽、花、果实和种子为食,也吃小麦、大豆、玉米、四季豆等农作物。此外也吃甲虫、蠕虫、双翅目和鳞翅目昆虫等动物性食物。常常在林中边走边觅食,早晚亦到林缘和耕地中觅食。
分布范围
中国特产种,分布于中国青海东南部,甘肃文县、天水、武山, 陕西秦岭山脉,四川青川、广元、北川、平武、南江、苍溪、万县、城口、巫山、秀山、南川、宝兴、灌县、南坪、汶川,湖北西部郧县、襄阳、神农架、宜昌,云南东北部昭通、威信,贵州赤水、遵义、绥阳、江口、贵阳,湖南西部及广西东部贺县、恭城、三江、天峨、山西 。
繁殖方式
求偶炫耀十分好看,当雄鸟向雌鸟求爱时,它先向雌鸟走过去,一边低鸣,一边绕雌鸟转圈或往返疾奔并察言观色,待站立在雌鸟正前方时,雄鸟身上华丽的羽毛都向外蓬松,彩色的披肩羽盖住了头部,很像抖开的折扇。靠近雌鸟的翅膀稍稍压低,另一侧的翅膀翘起,翅膀上和背、腰上的五彩斑斓的羽毛都展现在雌鸟面前,尾巴也随着倾斜过来,使美丽的尾羽和尾上的覆羽显得十分明亮,双眼向雌鸟脉脉传情。这时,雌鸟已被雄鸟的绚丽羽毛和一系列炫耀动作搞得眼花缭乱,不时地发出“咝咝”的艳羡声。
繁殖期4-6月。一雄多雌制,通常1只雄鸟与2-4只雌鸟交配。3月下旬雄鸟即出现求偶行为,雄鸟间亦常发生激烈的争斗和开始占区。雄鸟常在自己的领域内频繁鸣叫,尤其是早晨,常发出单调的‘cha,cha,cha’声和‘cha-chacha’声。巢简陋,仅为一椭圆形浅土坑,内垫以树叶、枯草和羽毛,巢的大小为直径16-23cm×16-17cm,深6.5-10cm。每窝产卵5-9枚,卵椭圆形,浅黄褐色、光滑无斑,卵的大小据14枚卵的测量为44.9(41.0-51.4)mm×32.9 (30.0-37.3)mm,重26.2 (24.4-27.3)g。
在人工饲养条件下每窝产卵10-15枚,大小为(45枚)44.2(41.5-46.2)mm×34.7(31.0-36.8)mm,重26.7(23.0-31.2)g。卵产齐后即开始孵卵,由雌鸟承担,孵化期在人工饲养条件下22天。
种群现状
野生数量
1982-1983年秋季在中国陕西太白、平利调查,平均密度6.0只/km2;1988年秋为3.0只/km2;1984-1985年春季在四川北川调查,平均密度为6.9只/km2;1984年秋季在宁夏六盘山调查,平均密度3.6只/km2。
致危因素
非法捕猎是对该物种野生种群的最大威胁。
雄性红腹锦鸡美丽的外表使得它成为偷猎者热衷的目标,因其羽色艳丽,雄鸟皮张可外销供装饰用,活鸟供观赏展出用,每年从各产地捕杀数量相当惊人,例如湖南湘西20世纪60年代畜产部门收购红腹锦鸡皮张即达6000-8000张。人们常将其制成标本作为装饰品出售或拔下羽毛制成工艺品出售。
另外中医传统理论认为红腹锦鸡去羽毛及内脏、取肉鲜用 ,可以有温中补虚 ,益肝和血的功效,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刺激了对该物种的捕猎。
商业饲养
欧洲自18世纪已普遍饲养繁殖,已成为各地动物园和野生动物养殖场最常见的饲养雉类。中国国内各动物园均有饲养繁殖记录。
2004年,中国国家林业局公布了《关于促进野生动植物可持续发展的指导意见》,将红腹锦鸡列入“商业性经营利用驯养繁殖技术成熟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单”,名单内的野生动物,因驯养繁殖技术已经成熟,经过相关程序后,可以合法进入餐馆,被摆上餐桌。
保护级别
参考来源
- ↑ 红腹锦鸡概述(附图),有动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