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釣魚臺列嶼

釣魚臺列嶼
圖片來自udn

釣魚台列嶼是位於東海南部、台灣八重山群島以北、沖繩海槽南端西北方向的一组岛屿,由釣魚臺黃尾嶼赤尾嶼南小島北小島島嶼岩礁構成,總陸地面積6.1636-7平方公里,其中主島釣魚臺之面積3.82-4.38平方公里(潮差變化),高363公尺。各島泥土不厚、風浪較大,僅釣魚臺上有淡水溪流。19世紀末期至太平洋戰爭期間曾有日本人定居,惟現今各島均為無人島。目前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国日本国皆聲稱釣魚台列嶼為其領土,引發一連串爭議[1] 。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認為釣魚台列嶼依地理、歷史和法理均為中國自古以來的領土,屬台灣附屬島嶼。日本稱其為尖閣諸島(j=尖閣諸島|hg=せんかくしょとう),日本政府認為島嶼按歷史及國際法均屬於日本固有領土,归属西南諸島一部分,不存在領有權問題。

目录

歷史

日本仙台林子平制作的《三国通览图说》之《琉球国全图》已列出釣魚台列嶼各島,並與台灣劃為不同色。日本研究人士濱川今日子称此圖中虽然釣魚台列嶼各島和中國大陸同色,但同時台灣、東北地區和中國大陸卻繪上不同顏色,因此認爲圖說只能顯示林子平個人對當地的認識。

古代記述

釣魚臺列嶼各島相關記載最早出現於中國明朝的《順風相送》(但成書年份存在不同解讀,目前存在1403年(永樂元年)至1593年等至少五種說法,香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教授韓振華主張該書成於嘉靖十六年(1537年);京都大學教授井上清指該書被推論成於十六世紀,但成書年代不明;日本學者内田晶子认为该书成书于1570年以後「順風相送作者及完成年代新考」,收入《跨越海洋:海上絲绸之路與世界文明進程國際學術論壇文選》原文为“北风东湧开洋,用甲卯取彭家山。用甲卯及单卯取钓鱼屿。南风东湧放洋,用乙辰针取小琉球頭,至彭家花瓶屿在内。正南风梅花开洋,用乙辰取小琉球,用单乙取钓鱼屿南边,用卯针取赤坎屿,用艮针取枯美山”)、1534年的《使琉球錄》,書中曾記述「釣魚嶼」、「黃毛嶼」、「赤坎嶼」(或「赤嶼」)等島名;至於所记载的該等島嶼是由中國人還是琉球人首先發現並命名,中日雙方各自提出不同主張詳見釣魚台列嶼主權問題。。其他中國文獻及官方輿圖亦有採用「釣魚嶼」名稱,諸如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浙江提督胡宗憲幕僚鄭若曾編纂之《籌海圖編》、乾隆年間《大清一统志》、乾隆皇帝欽命繪製之《坤輿全圖》等。

命名

該群島在華人地區有不同的稱呼:台灣香港澳門稱作「釣魚臺列嶼」;中國大陸的官方新聞稿称之为「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而在民間和傳媒中,「釣魚台」及「釣魚台群島」均可泛指整個釣魚台列嶼。「釣魚台」既可以僅指主島,有時亦可指全部群島。其中主島「釣魚臺」在日本稱為「魚釣島」。

1845年,英國海軍調查該島,英國海軍軍艦三寶壟(Samarang)艦長爱德华·卑路乍(Edward Belcher)首次採用「Pinnacle Islands」(意为“尖顶群岛”)形容顶峰呈教堂尖顶状的南小島和北小島,該等名稱其後為日本海軍沿用。1900年,日本博物學家黑岩恆|黒岩恒在其出版物“尖閣列島探險記事”中指,各島雖古來為沖繩人所知,亦已有琉球語名稱,但當時尚未有一名字概括各島,不便於地理研究,故將釣魚嶼和黃尾嶼兩島連同尖頭諸嶼統稱为“尖閣列島”,而日本國內在1970年代則開始改稱列島為「尖閣諸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