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釣鰲客

成語: 釣鰲客

拼音: diào áo kè

目錄

典源出處

五代·何光遠 《鑑戒錄》 卷七:「會昌四年,李相公(紳) 節鎮淮南日,所為尊貴,薄於布衣,若非皇族卿相囑致,無有面者。張佑與崔涯同寄府下,前後廉使向聞佑詩名,悉蒙禮重,獨李到鎮,不得見焉。佑遂修刺謁之,詩題釣鰲客,將俟便呈之。相國遂令延入,怒其狂誕,欲於言下挫之。及見佑,不候,從容乃問曰:『秀才既解釣鰲,以何物為竿?』佑對曰:『用長虹為竿。』又問曰:『以何物為鈎?』曰:『以初月為釣。』又問曰:『以何物為餌?』曰:『用唐朝李相公為餌。』相公良久思之,曰:『用予為餌,釣亦不難致。』遂命酒對斟,言笑竟日,憐佑觸物善對,遂為詩酒之知。議者以佑矯諭異端,相國悅其取媚,故史不稱之,惡其偽也。」宋·趙令畤 《侯鯖錄》卷六:「李白開元中謁宰相,封一板,上題曰: 海上釣鰲客李白。相問曰:『先生臨滄海,釣巨鰲,以何物為釣線?』白曰: 以風浪逸其情,乾坤縱其志,以虹霓為絲,明月為鈎。』又曰:『何物為餌?』曰:『以天下無義氣丈夫為餌。』時相悚然。」另 《封氏聞見記》卷十亦有王嚴光自稱釣鰲客事。

釋義用法

唐代張佑 (一作祜)、李白皆以詩名,在謁見朝相時敢於自稱釣鰲客,顯示了他們的雄心和抱負。此稱當源於龍伯巨人釣鰲事。後以此典稱氣度不凡,抱負遠大的人。參見「龍伯釣鰲」。

用典形式

===釣鰲客=== 宋·張元干:「舉手釣鰲客,削跡種瓜侯。」宋·陸游:「可憐釣鰲客,終返屠羊肆。」清·黃遵憲:「三千六百釣鰲客,先看任公出手來。」

===濁釣鰲=== 宋·蘇軾:「漂泊終浮梗,迂疏濁釣鰲。」

===釣鰲詞客=== 宋 ·劉克莊:「煩問訊,冥鴻高士,釣鰲詞客。」

[1]

成語引用

舉手釣鰲客,削跡種瓜侯

出自宋代張元干的《水調歌頭·追和》

舉手釣鰲客,削跡種瓜侯。重來吳會,三伏行見五湖秋。耳畔風波搖盪,身外功名飄忽,何路射旄頭?孤負男兒志,悵望故園愁。 夢中原,揮老淚,遍南州。元龍湖海豪氣,百尺臥高樓。短髮霜粘兩鬢,清夜盆傾一雨,喜聽瓦鳴溝。猶有壯心在,付與百川流。

譯文

我從前如李白是釣鰲的巨手,而今卻如邵平成了隱居種瓜的園丁。三伏交秋的時節重來吳縣,准能欣賞到太湖美秀麗的秋景。人世風波在耳邊搖盪,千古功名在身外飄浮,何時能讓我張開神弓射金兵?辜負了大丈夫的雄心壯志,無奈何望着故園生愁發怔。 我常夢見受敵人蹂躪的中原,老淚縱橫揮灑遍江南的大地。我有陳登志在天下的豪氣,不似求田問舍的許汜。我有劉備憂國忘家之心,身在百尺高樓上臥睡。頭髮已稀疏還加上幾根銀絲,喜聽清涼夜的傾盆大雨,在屋頂瓦溝上嘩啦鳴脆。雄心壯志依然在,恨只恨光陰白白地隨百川向東流逝。[2]

成語故事

傳說古代渤海東面有五座山,常隨波濤浮動。上帝命15隻巨鰲用頭頂着,山才固定不動。龍伯國有一個人由於出門要經過這五座山,覺得十分不方便,得知其是用鰲頭頂着,就用魚餌將這鰲釣起,一連釣了六隻鰲,於是這兩座山就沉入大海。 【出處】一釣而連六鰲。  戰國·鄭·列禦寇《列子·湯問》 【解釋】釣:釣鈎;鰲:傳說海中的大龜。比喻有豪放的胸襟和遠大的抱負。[3]

參考文獻

  1. 釣鰲客,可可詩詞
  2. 舉手釣鰲客,削跡種瓜侯。,古詩文網
  3. 釣鰲客,樂樂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