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鈍角金星蕨

產福建北部(武夷山)和東南部(福州、莆田、惠安、廈門)、台灣(台北、新竹台中、台東)、廣東北部(樂昌)和東南部(蓮花山、從化,三角山)、廣西東部(大瑤山)。生山谷林下水邊或灌叢陰濕處,海拔500-800米。也分布於日本。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鈍角金星蕨

拉丁學名; Parathelypteris angulariloba

界; 植物界

門; 蕨類植物門 Pteridophyta

亞門; 真蕨亞門 Filicophytina

綱; 薄囊蕨綱 Leptosporangiopsida

目; 水龍骨目 Polypodiales

科; 金星蕨科 Thelypteridaceae

族; 金星蕨科 Thelypteridaceae

屬; 金星蕨屬 Parathelypteris

種; 鈍角金星蕨

形態特徵

鈍角金星蕨 ,植株高30-60厘米。根狀莖短,橫臥或斜升,近黑色。葉近簇生;葉柄長10-30厘米,粗1.5-2毫米,基部近黑色,密被開展的多細胞針狀毛,向上為栗紅色或栗棕色,幾光滑;葉片長17-30厘米,中部寬6-12厘米,狹長圓形。先端漸尖並羽裂;基部不變狹,二回羽狀深裂;羽片約20對,互生,相距約1.5-2厘米,基部一對不縮短,多少斜向下,中部羽片長3-6厘米,寬7-15厘米,披針形或線狀披針形,先端漸尖並羽裂或有時近全緣,基部截形,近對稱,無柄,羽狀深裂達1/2-1/3;裂片8-12對,長3-5毫米(羽片基部下側一片通常略短),寬約3.5毫米,長方形或近方形,先端圓或圓截形,具2-4個缺刻狀的鈍稜角,全緣。葉脈明顯,側脈斜上,單一,每裂片2-3(-4)對,基部一對出自主脈基部以上。

叫厚草質,干後近綠色,下面沿羽軸和主脈被多細胞的短針毛,有時混生有橙色的頭狀腺毛。上面沿羽軸縱溝被針狀毛,其餘幾光滑。

孢子囊群圓形,背生於側脈中部,每裂片1-2對;囊群蓋中等大,圓腎形,棕色,厚膜質,背面密被灰白色的短剛毛,宿存。孢子兩面型,圓腎形,周壁具褶皺,上有不規則小刺。

生長環境

多生長在山谷林下水邊或灌叢陰濕處,海拔500-800米。

分布範圍

福建北部(武夷山)和東南部(福州、莆田、惠安、廈門)、台灣(台北、新竹、台中、台東)、廣東北部(樂昌)和東南部(蓮花山、從化,三角山)、廣西東部(大瑤山)。日本也有分布。[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