鈞窯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其二)
藏品簡介
藏品鑑賞
鈞窯玫瑰紫釉海棠式花盆(其二),北宋,高11.9厘米,口橫20.8厘米,口縱16厘米;足橫11.7厘米,足縱8.4厘米。
花盆呈四瓣海棠花形,廣口折沿,沿邊凸起一道細棱。深腹,上豐下斂,平底開有五個滲水圓孔,底下承以四個如意雲頭式足。盆內施天藍色窯變釉,外施玫瑰紫色窯變釉,釉面氣泡、棕眼明顯。口沿及內壁出筋處呈醬色,折沿下一周及外壁出筋處呈紫白色。底部塗醬色護胎釉,十個支燒釘痕排列一周,並刻有數目字「九」。另有清宮刻字「養心殿」(橫向)、「明窗用」(縱向),筆畫纖細、工整。四足底露灰色胎。
據《造辦處各作成做活計清檔》記載,從乾隆十一年開始,乾隆皇帝開始有意識地命令內務府工匠在陳設類鈞瓷上加刻宮殿名或陳設地名。如 「(乾隆十一年)正月二十三日,司庫白世秀來說,太監胡世傑交均釉六方入角花盆二件……養心殿西暖閣;均釉渣斗二件……養心殿東暖閣;均釉高樁花盆二件……靜憩軒;均釉海棠盆連二件,漱芳齋。傳旨:俱各刻地名,欽此。於本月二十六日,司庫白世秀、七品首領薩木哈將均釉盆連一件盆底貼得地名字名樣持進交太監胡世傑呈覽。奉旨:將大地名准刻橫的、小地名准刻豎的。欽此。」 可見,刻字的詔令下達後,先設計出擬刻的「地名字名樣」粘貼在盆底,送乾隆皇帝過目,得到的旨意是「將大地名准刻橫的、小地名准刻豎的」。從實物看,陳設類鈞窯瓷器底部刻寫的殿名地名均是殿名即「大地名」在上自右向左橫刻、具體陳設的地名即「小地名」在下豎刻,這樣的布局是乾隆皇帝親自設計的結果。
藏館介紹
故宮博物院,簡稱故宮或北京故宮,是位於中國北京紫禁城內的博物館。其前身是明清兩代皇宮紫禁城。[1]
民國元年(1912年)清帝溥儀退位後仍居於宮內。至民國十三年(1924年)十一月五日,黃郛攝政內閣公布修正清室優待條件第五條,廢除皇帝尊號,請廢帝溥儀出宮。政府代表李煜瀛、京 師警衛司令鹿鍾麟、警察總監張璧,於六日接管皇宮,封存文物。後經攝政內閣核准,經一年之整理,故宮博物院於民國十四年國慶節(1925年10月10日)正式成立開幕。[2]它位於北京中軸線的中心,佔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築面積約15萬平方米;始建於明成祖朱棣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1420年)落成;藏品也主要是以明、清兩代皇宮及其收藏為基礎。2012年單日最高客流量突破18萬人次,全年客流量突破1500萬人次,可以說是世界上接待遊客最繁忙的博物館。[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