鐵店窯遺址
鐵店窯遺址位於中國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琅琊鎮鐵店村,是婺州窯的代表性窯址之一,2001年被列為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
鐵店窯遺址於1981年被發現,現存窯址三處。一號窯址位於鐵店村西約200米的山坡上,面積約兩萬平方米。二號窯址位於村西南,面積約800平方米。三號窯址位於村中部東南口,面積約1000平方米。發掘的瓷器主要有乳濁釉瓷、青釉瓷、黑釉瓷三種類型。
目錄
歷史沿革
金華鐵店窯遺址(2001年6月25日公布)位於金華縣琅琊鎮鐵店村及其周圍的山坡上,是婺州窯系代表性窯址之一。1981年文物普查時,琅琊鎮範圍內發現有古窯址16處,時代多為北宋時期。鐵店窯址群現存窯址三處。分別編為一號窯址(分為A窯、B窯),二號窯址,三號窯址。
一號窯址燒制乳濁釉瓷為主,亦燒青瓷,A窯長50米,B窯長40米;均南北走向,均為龍窯,南高北低,窯頭在北,窯尾在面,窯床均建在山脊上偏西一側,從堆積分析,東側較少,西側較多,厚約50厘米左右。鐵店乳濁釉瓷,是兩次上釉,第一次浸釉,釉層較薄,曬乾後,再浸上第二次乳濁釉料,然後一次燒製成功。這是一種二液相分相釉,又稱窯變釉、花釉,這種釉具有螢光一般幽雅的藍色光澤,釉中很少有釉泡和殘留晶相,釉面呈天青色或月白色,具有玉石質感,晶瑩美觀,釉面滋潤渾厚,更增加了器物的美感[2]。
瓷器藝術
鐵店窯燒造的瓷器品種有青釉瓷器和乳濁釉瓷器,以乳濁釉瓷器為主。乳濁瓷器是鐵店窯最具特色的產品,種類不但有碗、盤等日常生活用器,還有三足鼓釘洗、鬲式爐和花盆等。乳濁釉是一種二液相分相釉,燒成後,呈天青、天藍、月白色,均具有繭光般幽雅的藍色光澤,沒有帶銅紅斑彩的,藝術效果頗佳。器物紋飾以素麵為主。
鐵店窯乳濁釉瓷器與北方同時期的乳濁釉瓷器有明顯的區別,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汝窯瓷器是以釉色取勝的。汝窯瓷器最主要的特點是,器物釉面呈現出的純正而淡雅的天青色,體現了道家的清靜無為的思想和宋代上流社會的審美時尚。
仿鈞釉瓷
鐵店窯,唐代以前以燒制青瓷為主。從唐代開始兼燒乳濁狀釉斑瓷器。仿鈞釉瓷,因掛釉很厚,沒有透明感,像蛋白石或牛乳中溶以顏料一般,故有乳濁釉之稱。乳濁釉中因含有多種不同的金屬呈色劑,釉面呈色狀態也不同。北宋鈞窯可謂乳濁釉的代表,釉中含磷、鈦、銅、錫等四種元素。釉面色彩豐富,有紫紅、天藍、月白、青褐等色。釉的流紋變幻無窮,具有一種質樸、含蓄的美。浙江金華鐵店窯生產的藍、白、黑相融的乳濁釉,就是在元代我國南方地區生產的一種仿鈞釉瓷器。
鐵店窯乳濁釉瓷器與北方同時期的乳濁釉瓷器有明顯的區別,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鐵店瓷的釉色大量的是天青和藍紫色乳光釉。地鐵店類鈞瓷樣品進行非破壞性化學分析,發現MnO含量高於鈞瓷,不含CuO。經過比較認為,金華鐵店瓷釉的主要呈色元素為錳。
主要特徵
鐵店窯採用粉砂土作胎料,胎體呈豬肝色,粉砂土因可塑性較強,所以既可以作大器,又可以作釉料。鐵店窯的瓷器一般採用二次施釉方法,第一次先上底釉,用黑釉或褐釉將胎色覆蓋。第二瓷再上乳濁釉,使釉面滋潤,光亮度加強。有的器物因兩種釉互相滲透交融,起到了很好的裝飾效果,如金華市橫塘壠窯生產的瓷碗通體乳濁釉,在碗的口沿外有一圈帶狀的褐色釉,十分美觀,使人喜愛。鐵店窯的裝飾,除利用釉面的乳濁效果外,還有花口、鼓釘、獸足及弦紋等裝飾,其產品以燒鈞釉瓷為主兼燒黑釉。鈞釉以碗的產量最大,花盆次之。花盆有大、小數種,口緣多飾花邊口,盆腹多飾以凸起的弦紋,底部有平底及圈足兩種形式,此外還有三足爐、瓶、壺、燈盞、高足杯、盂、鬲式爐等器物。
1976年韓國新安海底沉船中打撈出來的155件鐵店窯的瓷器,有花盆、洗、壺多種,都是人們日常生活用品,可見鐵店窯由於地處江南,可充分利用江河交通的優越性,使自己生產的瓷器不僅暢銷國內,同時還遠銷到國外,成為重要的外銷商品。
視頻
鐵店窯遺址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國務院關於公布第五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和與現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合併項目的通知,中央政府門戶網站,2014-07-21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鐵店窯遺址,瓷網,2015-0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