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鐵血紅安

《鐵血紅安》是由中央電視台、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湖北廣播電視台、湖北長江華晟影視有限責任公司等聯合出品的近代革命題材電視劇,由路奇執導,趙文卓、李欣汝、劉名洋、周航、李呈媛、劉德凱等人出演。該劇講述了紅安娃子劉銅鑼帶領弟兄加入工農紅軍,在革命隊伍中鍛煉成長的故事。該劇已於2014年11月9日20:00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播出。中國工農紅軍擁有的第一架飛機——「列寧」號在該劇中出現,並有「劉銅鑼」綁」列寧「號飛機機翼,投擲手榴彈的劇情。2017年2月,該劇獲得第十一屆電視製片業「電視劇優秀作品」獎。

目錄

簡介

劉銅鑼,是與方槓子、戴慧平同年同月同日生的黃安(紅軍時期改縣名紅安)三兄弟。在一起念私塾、斗軍閥的少年時代義結金蘭,成為生死兄弟。長大後,參加了黃麻起義的劉銅鑼、方槓子逐漸成長為驍勇善戰的紅軍年輕將領,而戴慧平則成為備受器重的國民黨青年軍官。在鄂豫皖蘇區「圍剿」與反圍剿的鬥爭中,三兄弟戰場上是對手,私底下卻依然是兄弟。方蕾、曹麗君則作為三兄弟青梅竹馬的夥伴,在共同的革命歷程中結下了可歌可泣的友情加愛情。紅軍時期,劉銅鑼從黃麻起義第一個殺進黃安城的大英雄,到私自動用紅軍第一架飛機「列寧」號血戰紅安,再到與左傾冒險思想作鬥爭,直至發明「水牛陣」成功突圍渡江,一代戰將性格鮮明,戰功赫赫。抗日戰爭爆發,劉銅鑼三兄弟再次攜手,從保衛家鄉紅安到奇襲日軍機場、從擊斃日軍聯隊長到方蕾不幸被俘犧牲,直到劉銅鑼刀劈日酋取得抗戰勝利,兄弟三人在紛飛戰火中經歷了一次次的生死考驗。方槓子還邂逅了一段與日本女子寬子的悽美愛情。

劇集評價

該劇自開播以來,便憑藉精良的製作、強大的陣容、獨特的題材、積極的「紅色正能量」主題贏得了超高人氣。與此同時,隨着劇情的展開,相似的熱血經歷,熟悉的場景,也引起了老區紅安觀眾強烈的情感共鳴。該劇以全景式的宏大視野、多維度的生活畫面,深刻反映了紅安人民敢於征戰、不勝不休的抗爭歷史。而相關的故事及情節,又緊緊圍繞男主角劉銅鑼打土豪、分田地、保衛家鄉紅安、抗擊日本侵略者、實現民族解放等奮戰過程分階段描述,使得這段波瀾壯闊的歷史,充滿了跌宕起伏、環環相扣的戲劇性和崇高感,將無數觀眾的思緒吸引到當年的歷史風雲變幻之中(騰訊娛樂評)。傳遞真善美,引導人們嚮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亦是《鐵血紅安》的創作初衷。具體而言,該劇既有對由於社會環境改變而導致的人性缺失的感嘆,也有對民族大義的尊崇及弘揚。透過這部劇,觀眾可知道,「真」在於它用現實主義筆觸記錄了那個時代人民的真實生存狀態;「善」在於勇敢揭露和批判了極端社會環境下的醜陋人性,且褒揚了自強不息的民族生命力;「美」在於民族危機關頭,紅安人民所迸發出的那種樸素的大義觀、無畏的民族自豪感。有人說,藝術作品的最高境界就是讓人動心,讓人們的靈魂經受洗禮,發現生活之美、心靈之美。電視劇《鐵血紅安》以盪氣迴腸的烽火愛戀、無畏的民族大義觀、自強不息的生命力做到了這一點(人民娛樂評)。印象最深的是這部作品用審美方式形象化地塑造了重理想、講信仰、有骨氣、有硬氣的中國精神,傳奇不離奇,戲劇不戲說,傳情不濫情。既有地方特色與傳統文化,又有時代特色和引領作用,是體現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新要求的一部成功之作、創新之作,也可能成為一部由「高原」走向「高峰」的精品(仲呈祥評)。

幕後花絮

①《鐵血紅安》於2013年夏天在湖北紅安拍攝,正值紅安最熱的季節,「每天都是37度以上的高溫,片場幾乎天天都有人中暑,這也是我拍的最辛苦的一部戲。」回憶起《鐵血紅安》的拍攝過程,李呈媛記憶猶新。她解釋,因為抗戰劇中不能有電線杆等現代建築物,拍攝地點選擇在最偏遠的山區,「現場也沒有什麼遮陽的地方,穿着厚厚的高領『風紀扣』軍裝,在近40度的高溫下拍打仗的戲,焐了一身的痱子。」不僅要忍受着裝的悶熱難受,化妝也是一個極大的挑戰。拍攝老年的戲,每天光化妝就要用4個小時,厚厚的硅膠貼在臉上不透氣,還要在上面描上魚尾紋等,熱氣被憋在裡面出不來,到晚上卸了妝,臉上都是紅點點。②李呈媛此次是首次接拍戰爭題材電視劇,這與她熟悉的廣告拍攝環境大相近庭,再加上炎炎烈日,讓生長在湖北的李呈媛都難以適應。在一次跑炸點的戲份當中,由於身着厚重的軍裝,又連續跑了幾次,李呈媛當場中暑暈倒在地,這一情形嚇壞了片場所有人,經過短暫的休息,李呈媛便又整裝上陣。[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