铛铛
简介
历史悠久,建于唐代的福建泉州开元寺大殿上,已有敲击铛铛的伎乐木刻飞天。明代宣德三年(1428年)刻《佛母大孔雀明王经》插图中也有铛铛,它与轧筝、琵琶等乐器组成了一个十几人的佛教乐队。由小锣和木架组成。铛体铜制,圆形,铛面平坦无脐,直径15厘米,铛边较宽,边上钻有三、四个小孔,在长立柱上置一横木,旋制而成。小锣用绳悬系于木架上。铛架高45厘米~50厘米,其立柱和横梁均为圆柱体,表面都车旋出环状条纹,外观庄重、古朴。
评价
演奏时,左手持铛架的下端,使铛面斜置胸前,右手执长16厘米的木制铛棰敲击,有的棰头用玉石制作。音色饱满。铛铛用于佛教、道教音乐中,也用于河北吹歌等北方鼓吹乐合奏。 河北省定县子位村吹歌会所用铛铛,面径15厘米、背口边径15.9厘米,发音 e1,演奏中只击板,即一板一击,催板时才一拍一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