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銅鼓舞

 

 

 

銅鼓舞是在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壯族、彝族民眾中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古老舞種之一,分布於廣南、麻栗坡、富寧、西疇、馬關、邱北等縣的壯、彝村寨,而以廣南縣壯族、彝族和麻栗坡縣新寨鄉和富寧縣木央鄉幾個彝族白倮支系的銅鼓舞最具代表性。

2006年5月20日,銅鼓舞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目錄

歷史淵源

於雲南楚雄出土的銅鼓,距今已有2600多年。銅鼓可能由銅釜演化而來,原為炊具或禮器。明代《蜀中風俗記》中載,婚喪與年節時,當地都要「擊銅鼓歌舞」。同時,銅鼓舞與祭祀或巫術(驅病祈福)活動也緊密相關,如宋代史籍上說:「擊銅鼓、銅沙鑼以祀神」;「病不知醫,尚跳鬼,數人為群,擊鼓鳴鉦,跳舞呼號」。

文山壯族銅鼓舞

古代嶺南西部的廣西盛產銅,《舊唐書·地理志》說:銅陵縣漢屬合浦郡,"界內有銅山"。《太平寰宇記》卷一五八記載:"銅山,昔越王趙佗於此山鑄銅。"東漢馬援南征時曾獲得大量的 "駱越銅鼓"。由此可見,壯族先民是較早鑄造和使用銅鼓的民族之一。壯族地區銅鼓的紋飾特徵,大致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粵桂式的銅鼓,其紋飾是中原地區商、周時代習見的雲紋、雷紋、席紋等,另一類為滇桂式型的銅鼓,有翔鷺紋舞蹈紋划船紋等,民族特點較為濃厚。晉朝人裴淵《廣州記》(轉引自鄭師許《銅鼓考略》有:"俚僚鑄銅為鼓,鼓為高大為貴,面闊丈余,初成,懸於庭,克晨置酒,招致同類,來者盈門,豪富子女,以金銀為大鑔,執以叩敲,叩竟,留遺主人也。"銅鼓紋飾上的舞蹈人象和史書上的記載,反映了古代壯族先民在銅鼓鑄成時招致親朋,歡樂舞蹈的習俗。

古代銅鼓是部落統治權力的象徵,到明、清兩代時,廣西實行"改土歸流"政策,部落首領地位衰落,銅鼓失去了它原有的作用,只作為一種樂器流傳於民間了。

史書有壯族"親戚宴會,即以匏笙銅鼓為樂"及"節會則鳴銅鼓"之載(清羅士琳著《晉義熙銅鼓考》)。這種習俗至今還在壯族村寨中流行着,每當喜慶豐收或歡度節日,群眾便興高采烈地抬出銅鼓來敲擊。每村的銅鼓隊,由音調高低不同的兩面公鼓和兩面母鼓組成,公鼓的體積較小,音調高亢,母鼓體積較大,音調低沉。敲擊時,四個鼓手雙手持竹片,右手擊鼓心,左手打鼓邊,節奏多變,音調諧和。

流傳於中國西南彝族、苗族、壯族、瑤族、水族、布依族等少數民族中的民間舞。以擊打銅鼓而舞為特徵。銅鼓舞是中國最古老的舞種之一。苗族銅鼓舞是一人擊鼓併兼領舞,他擊出時快時慢節奏有序的鼓點,自己隨之起舞,眾人環繞他,時進時退,踩着鼓點舞蹈。

彝族稱為「妻麗」。是雲南東部彝族人民喜愛的古老的傳統民間舞蹈。流傳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富寧、廣南、麻栗坡、西疇等縣。由於跳「妻麗」時,擊銅鼓伴奏,故叫銅鼓舞。

銅鼓最早用作炊具,古代南方民族亦作為禮器,是權力的象徵。其聲洪遠,故又是傳遞信息的工具。銅鼓被視為吉祥之物,平時妥善保存,遇隆重節日或婚喪禮儀才擊鼓而舞。據《唐書?南蠻列傳》載:「擊銅鼓,吹木角,歌舞為樂。」明代《蜀中風俗記》載:「馬湖之夷,歲暮百十為群,擊銅鼓歌舞,飲酒穹晝夜以為樂。」「婚姻以牛、酒為聘……會聚擊銅鼓,吹角。」「喪葬擊鼓唱歌,男女圍屍跳躍,舉哀而散……。」(《貴州嘉靖通志》)這種習俗至今仍保留在水族等少數民族的喪葬活動中銅鼓舞也與祭祀、宗教活動緊密相連, 《南州異物志》中記有以擊鼓為伴奏而舞的祭祀活動。宋代以後,西南諸民族因生活貧困,缺醫少藥,在染疾患病之時,即「擊銅鼓、銅沙鑼以祀神」。「病不知醫,尚跳鬼,數人為群,擊鼓鳴征,跳舞呼號」(《黎歧紀聞》、《宋史?蠻夷列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銅鼓舞多用於年節慶典活動中,成為群眾自娛性的舞蹈。

掌坳苗寨每年過苗年和吃新節時,都要跳銅鼓舞,在雷公山區所有的銅鼓舞中,可謂獨樹一幟,它的鼓點複雜多變,聲音粗獷激越,舞步奔放雄渾而熱烈,剛中有柔,柔中有剛,深沉而穩健;動作隨着鼓點,多方向跳躍旋轉交錯組合,其幅度之大,難度之高,實為民間舞蹈中少見;全身足蹈手拍口中還發出陣陣「嗨嘁嘁,嗨嘁嘁!」的聲音;這些古樸粗獷的舞步,來自生活,又高於生活;如「雞打架舞」,它表現的是現實生活中雄雞格鬥的姿態,反映苗族人民的勇敢頑強,敢於拼搏的精神。「捉螃蟹舞」則是反映勞動之後,為消暑而下河捉螃蟹的愉悅之情;「送鼓舞」是反映節日即將過去,將銅鼓送回藏洞中存放,待來年過節再敲的依依之情;總之,掌坳銅鼓舞舞姿變化較大,時而嬌柔優美,時而剛健雄勁、舞步舒緩自如,神情豁達展暢,給人以力的欣賞和美的享受。

風格特色

銅鼓舞是以鼓手有節奏地擊鼓,由鼓點的節奏變化而引起舞蹈者的動作和隊形變化的一種舞蹈。其特點動作按其形式有六七種。每種動作各有不同的舞步和節拍,風格不盡相同。銅鼓舞中的集體舞以一種固定的男女青年圍成圓圈隊形。其隊形還有半圓形、一字形、縱形、交叉對跳、四方形等。舞步矯健有力,舞姿粗獷靈活,動作幅度大,情緒飽滿。跳至高潮時鼓手還常常伴以歡快的喊和激動的呼叫,波瀾起伏的情緒和動人的場面,充分體現了當地人民豪放、樸實的民族性格,抒發了他們純潔快樂的思想感情[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