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银环蛇毒素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银环蛇毒素是中国的一个科技名词。

汉字是世界上比较古老的四大文字之一[1],也是我们国家优秀文明历史的象征,一直沿用至今,一个简单的文字也道出了我国人们的聪明才智[2],哺育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成就了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辉煌。

目录

名词解释

银环蛇毒液中所含毒素,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和多肽,以神经毒素为主,包括α-银环蛇毒素(α-BGT)、β-银环蛇毒素(β-BGT)、κ-银环蛇毒素(κ-BGT)、γ-银环蛇毒素(γ-BGT)和磷脂酶A等酶类等。对人致死剂量约1mg。

毒腺分泌的蛇毒含多种多肽成分,具有不同的生物学活性。随着捕食者和被捕者的相互作用,毒素随之进化,功能性的生理活性发生相应的变化。银环蛇毒素的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和多肽,包括α-银环蛇毒素(α-BGT)、β-银环蛇毒素(β-BGT)、κ-银环蛇毒素(κ-BGT)、γ-银环蛇毒素(γ-BGT)和磷脂酶A等酶类。

银环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并且有神经肌肉阻断作用,引起横纹肌弛缓性瘫痪,可导致外周型呼吸麻痹,是临床上主要致死原因。被银环蛇咬伤,中毒症状为伤口轻微疼痛,肢体感觉异常,嗜睡,运动神经失调,眼睑下垂,吞咽困难,乏力,一旦呼吸衰竭,易造成死亡。

银环蛇毒素的蛋白质结构相当复杂,随着蛋白质生物学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逆相HPLC和自动化氨基酸测序仪的问世,从银环蛇毒素中分离纯化出了α-BGT、β-BGT、κ-BGT、γ-BGT等神经毒素,并测定了氨基酸序列,还对部分神经毒素的空间结构和化学修饰进行了研究。

来源

银环蛇(Krait,Bunga rus Spp.)属动物界,脊索动物门,爬虫纲,有鳞目,眼镜蛇科,环蛇属。全身背面是黑白相间的环纹,具30~50个白色或乳黄色窄横纹,是世界十大毒蛇之一。主要分布在泰国、缅甸、印度、中国的南部和中国台湾等地,有12种亚种。其中分布在中国南部和中国台湾省的Bungarus multicinctus,Blyth的毒液成分研究报道较多,台湾产银环蛇蛇源已枯竭,而银环蛇在中国有两个亚种-指名亚种(即中国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Blyth Chinese Krait)和云南亚种(B.muticinctus Pope)。

银环蛇属前沟牙类毒蛇,被银环蛇咬伤的主要症状为伤口疼痛、局部肿胀、嗜睡、运动神经失调、眼睑下垂、瞳孔散大、局部无力、颚咽麻痹、口吃、垂涎、恶心、呕吐、昏迷、呼吸困难、呼吸衰竭,8~72 h内死亡。其一次排毒4.6mg,1mg干毒就能致人于死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