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龍魚
銀龍魚 |
yin long yu |
中文學名:銀龍魚 門:脊椎動物門 科:骨咽魚科 |
雙須骨舌魚(學名:Osteoglossum bicirrhosum)又稱銀龍魚[1],分布在亞馬遜河流域,在當地是重要的漁獲物,亦是主要的觀賞魚之一,在亞洲因風水需求相當受歡迎。
目錄
形體特徵
銀龍魚體呈長帶形,側扁,尾呈扇形,背鰭和臀鰭呈帶形,向後延伸至尾柄基部 。下顎比上顎突出,長有一對短而粗的須。
在其寬大的魚體上整齊地排列着五排大鱗片,在光線照射下,閃爍着銀色的光。各鰭在光照下,反射出暢紅或橙色的光澤。幼魚體色較藍;背鰭和臀鰭均有紅藍色邊緣。金龍鱗片邊緣呈金黃色,各鰭均為金黃紅色。紅龍體色為金黃色,鱗片邊緣呈金紅色,口及鰓蓋均有深紅色斑塊,各鰭均為深紅色。銀龍體呈銀白色,黑龍體色為銀白色而略帶淺青紫色,各鰭均為籃黑色。龍魚體長可達50~100厘米。
銀帶擁有十分細長而側薄的體型。嘴巴的位置位於上方,口裂延伸至眼窩後緣。下顎較上顎更為突出,前方並排着數個線狀的側線器官。吻端長有一對觸鬚,在自然環境中迦游的野生個體,成魚的觸鬚可以伸長至3-4cm,但在人工飼育下的個體由於生長受至阻礙往往只能長到1-2cm。下顎的齒骨十分發達,在上下顎間排列地像梳子般的圓錐形齒十分細小且銳利,各齒間的間隔十分狹小。不只前上顎骨,齒骨連口蓋的副蝶形骨與舌的構成骨皆十分發達,這是為了要一口咬碎大型甲殼類生物與甲蟲而發 展來的。另外,上下顎更注重的是易捕捉獵物的獵捕機能而非其牙齒的咬合力。鰓耙發展成棘狀。咕嚕嚕的大眼睛接近上顎前緣,視力十分良好。吻部很短。鼻孔位於兩眼的前上方,十分接近吻端。背鰭、臀鰭十分地長,臀鰭的起點比背鰭還要前面些。延伸出去的腹鰭第一棘條甚至超過了臀鰭的起點。胸鰭十分發達。特別是長而有力的第一棘條更是銀帶藉以躍出水面的利器。這種美妙的飛翔力更使得銀帶在南美洲當地贏得了"跳躍魚"(亞馬遜"水猴",夜間易跳缸,故多加防護網。)的美稱。
體側覆蓋了五列大又美的圓鱗。側線從頭部後鰓蓋的後緣上方一直通到尾柄。體高約為體長的五分之一。九十公分左右的五-八歲的公魚其體高較母魚來得大上許多。
身體中間的部份甚至可以接近兩公分。像這樣如此有魅力的外型可是再怎麼貴的亞洲龍魚也比不上的。可惜的是擁有此種外型的銀帶已很難找得到了。 在全身灰綠色的身軀里巧妙地混入銀白色。在飼育下的幼、亞成、成魚期時都餵予磷蝦的話,由於類胡蘿蔔素(carotenoid)的作用,在背鰭、臀鰭的地方會鑲入紅色的橫帶,就連體側的鱗片外緣也會變成紅色。成魚時紅色漸淺而成為熏銀色、白金色。背鰭、臀鰭的邊緣白色的味道更濃,使得原本就碩大的身軀更顯龐大。由於性別的差異,母魚的顏色稍深,看起來體色呈暗色。而背部則不管公母都呈灰綠色,當作背景色來看時十分舒服。但是體側強烈的鏡面現象,使得在光線下時除了繁殖期外公母魚是很難分別的。養殖個體中也有少數全身白化的所謂白金色銀帶的色彩變異個體存在。
生活習性
其個性在所有的骨舌魚中算是很溫和的,可以與同尺寸魚混泳。也是所有骨舌魚中繁殖力最強的。食性被歸納為肉食性,但並不表示只吃魚類。除了小魚外,銀帶也吃很多其他的東西,在體長10公分左右的稚魚期時平常以蝦子、水蚤、搖蚊(midge)等甲殼類與水生昆蟲為食,但也會捕捉離水面3至4公分游泳的小魚。亞成魚時除了回遊在水面的魚外,也吃蜥蜴、青蛙、蛇等。超過一公尺的成魚也會吃水島的幼雞及老鼠等小動物,因為熱帶地區的颶風(squall)常將陸地上的許多小動物捲入水中。閃耀着白金色體色的個體攝影實長60cm體高甚高的老成魚攝影實長100cm十分發達的口器攝影實長60cm除此之外,銀帶也會躍出水面捕食連水面上一公尺枝上的蛇或大型甲蟲類,也都難逃被其血盆大口吞食的命運。遺憾的是,其躲藏在浮草(floatingwateweeds)之下窺視水面上的昆蟲,一瞬間躍出水面的勇姿,在魚缸中是看不到的。在人工飼育的環境下除了金魚、蟋蟀(cricket)等活餌外,還可以餵與磷蝦(krill)、冷凍魚肉、香腸(sausage)、魚卷、人工飼料等,如經過馴餌的話,還可以接受更多種的食物。繁殖雖十分困難,但在日本國內已有成功的記錄發表。銀帶在一季之中會產卵一到三次,每次約100到300顆,卵徑有9到10mm大。產卵後40到50天內公魚會將卵含在嘴中,從孵化後一直到學習攝食行為開始之前,稚魚在口中都得到了最好的保護。而這期間親魚幾乎都不攝食,只是專心地守護着孩子。尚附有卵黃囊(YorkSack)的稚魚浮在水面生活。
龍魚屬肉食性魚類,從幼魚到成魚,都必須投餵動物性餌料,以投餵活食最佳,最好不要投餵單一的餌料,應制定出一份營養豐富的菜單,以確保它的營養均衡。龍魚適應的水溫介於24~29℃均可,如果魚只適應良好,甚至可以適應22~31℃的溫度。不過龍魚和其他的觀賞魚一樣,切忌水溫急劇變化。
視頻
參考資料
- ↑ 銀龍魚和什麼魚一起混養才好?(附圖),2016-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