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龙鱼
银龙鱼 |
yin long yu |
中文学名:银龙鱼 门:脊椎动物门 科:骨咽鱼科 |
双须骨舌鱼(学名:Osteoglossum bicirrhosum)又称银龙鱼[1],分布在亚马逊河流域,在当地是重要的渔获物,亦是主要的观赏鱼之一,在亚洲因风水需求相当受欢迎。
目录
形体特征
银龙鱼体呈长带形,侧扁,尾呈扇形,背鳍和臀鳍呈带形,向后延伸至尾柄基部 。下颚比上颚突出,长有一对短而粗的须。
在其宽大的鱼体上整齐地排列着五排大鳞片,在光线照射下,闪烁着银色的光。各鳍在光照下,反射出畅红或橙色的光泽。幼鱼体色较蓝;背鳍和臀鳍均有红蓝色边缘。金龙鳞片边缘呈金黄色,各鳍均为金黄红色。红龙体色为金黄色,鳞片边缘呈金红色,口及鳃盖均有深红色斑块,各鳍均为深红色。银龙体呈银白色,黑龙体色为银白色而略带浅青紫色,各鳍均为篮黑色。龙鱼体长可达50~100厘米。
银带拥有十分细长而侧薄的体型。嘴巴的位置位于上方,口裂延伸至眼窝后缘。下颚较上颚更为突出,前方并排着数个线状的侧线器官。吻端长有一对触须,在自然环境中迦游的野生个体,成鱼的触须可以伸长至3-4cm,但在人工饲育下的个体由于生长受至阻碍往往只能长到1-2cm。下颚的齿骨十分发达,在上下颚间排列地像梳子般的圆锥形齿十分细小且锐利,各齿间的间隔十分狭小。不只前上颚骨,齿骨连口盖的副蝶形骨与舌的构成骨皆十分发达,这是为了要一口咬碎大型甲壳类生物与甲虫而发 展来的。另外,上下颚更注重的是易捕捉猎物的猎捕机能而非其牙齿的咬合力。鳃耙发展成棘状。咕噜噜的大眼睛接近上颚前缘,视力十分良好。吻部很短。鼻孔位于两眼的前上方,十分接近吻端。背鳍、臀鳍十分地长,臀鳍的起点比背鳍还要前面些。延伸出去的腹鳍第一棘条甚至超过了臀鳍的起点。胸鳍十分发达。特别是长而有力的第一棘条更是银带藉以跃出水面的利器。这种美妙的飞翔力更使得银带在南美洲当地赢得了"跳跃鱼"(亚马逊"水猴",夜间易跳缸,故多加防护网。)的美称。
体侧覆盖了五列大又美的圆鳞。侧线从头部后鳃盖的后缘上方一直通到尾柄。体高约为体长的五分之一。九十公分左右的五-八岁的公鱼其体高较母鱼来得大上许多。
身体中间的部份甚至可以接近两公分。像这样如此有魅力的外型可是再怎么贵的亚洲龙鱼也比不上的。可惜的是拥有此种外型的银带已很难找得到了。 在全身灰绿色的身躯里巧妙地混入银白色。在饲育下的幼、亚成、成鱼期时都喂予磷虾的话,由于类胡萝卜素(carotenoid)的作用,在背鳍、臀鳍的地方会镶入红色的横带,就连体侧的鳞片外缘也会变成红色。成鱼时红色渐浅而成为熏银色、白金色。背鳍、臀鳍的边缘白色的味道更浓,使得原本就硕大的身躯更显庞大。由于性别的差异,母鱼的颜色稍深,看起来体色呈暗色。而背部则不管公母都呈灰绿色,当作背景色来看时十分舒服。但是体侧强烈的镜面现象,使得在光线下时除了繁殖期外公母鱼是很难分别的。养殖个体中也有少数全身白化的所谓白金色银带的色彩变异个体存在。
生活习性
其个性在所有的骨舌鱼中算是很温和的,可以与同尺寸鱼混泳。也是所有骨舌鱼中繁殖力最强的。食性被归纳为肉食性,但并不表示只吃鱼类。除了小鱼外,银带也吃很多其他的东西,在体长10公分左右的稚鱼期时平常以虾子、水蚤、摇蚊(midge)等甲壳类与水生昆虫为食,但也会捕捉离水面3至4公分游泳的小鱼。亚成鱼时除了回游在水面的鱼外,也吃蜥蜴、青蛙、蛇等。超过一公尺的成鱼也会吃水岛的幼鸡及老鼠等小动物,因为热带地区的飓风(squall)常将陆地上的许多小动物卷入水中。闪耀着白金色体色的个体摄影实长60cm体高甚高的老成鱼摄影实长100cm十分发达的口器摄影实长60cm除此之外,银带也会跃出水面捕食连水面上一公尺枝上的蛇或大型甲虫类,也都难逃被其血盆大口吞食的命运。遗憾的是,其躲藏在浮草(floatingwateweeds)之下窥视水面上的昆虫,一瞬间跃出水面的勇姿,在鱼缸中是看不到的。在人工饲育的环境下除了金鱼、蟋蟀(cricket)等活饵外,还可以喂与磷虾(krill)、冷冻鱼肉、香肠(sausage)、鱼卷、人工饲料等,如经过驯饵的话,还可以接受更多种的食物。繁殖虽十分困难,但在日本国内已有成功的记录发表。银带在一季之中会产卵一到三次,每次约100到300颗,卵径有9到10mm大。产卵后40到50天内公鱼会将卵含在嘴中,从孵化后一直到学习摄食行为开始之前,稚鱼在口中都得到了最好的保护。而这期间亲鱼几乎都不摄食,只是专心地守护着孩子。尚附有卵黄囊(YorkSack)的稚鱼浮在水面生活。
龙鱼属肉食性鱼类,从幼鱼到成鱼,都必须投喂动物性饵料,以投喂活食最佳,最好不要投喂单一的饵料,应制定出一份营养丰富的菜单,以确保它的营养均衡。龙鱼适应的水温介于24~29℃均可,如果鱼只适应良好,甚至可以适应22~31℃的温度。不过龙鱼和其他的观赏鱼一样,切忌水温急剧变化。
视频
参考资料
- ↑ 银龙鱼和什么鱼一起混养才好?(附图),2016-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