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亞琴冰川
錫亞琴冰川(印地語:सियाचेन;烏爾都語:سیاچین;英語:Siachen Glacier),位於喀喇崑崙山脈南端的巴控克什米爾、印控克什米爾和中國新疆之間的一處冰川,高度從印控一側的海拔5,375米延伸至中國境內的3,620米。 錫亞琴冰川是印度次大陸北部與中國的分水嶺。冰川長約72公里,面積約3000餘平方公里,平均氣溫在攝氏零下30-50度之間。地形上呈南北走向,西面為薩爾托洛山脈,東面為喀喇崑崙山主脈。薩爾托洛山脈北端延伸至中國境內與喀喇崑崙山錫亞康戈里峰相連。薩爾托洛山脈的山峰高度處在5,450至7,720米之間,自北向南山口高度5,589米到5,450米;這一地區冬季平均降雪量10.5米,氣溫最低達零下50攝氏度。
目錄
戰略地位
錫亞琴冰川是克什米爾的地理中樞,對於印度和巴基斯坦都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東側為喀喇崑崙山主脈,是印控克什米爾的拉達克地區,而拉達克地區與中國新疆的阿克賽欽接壤,是通往中國南疆腹地的橋頭堡;南側是克什米爾谷地和查謨地區,其中克什米爾谷地是印控克什米爾主要的農作物產地;西側為薩爾托洛山脈(Saltoro),是巴控克什米爾的北部地區,流經巴基斯坦北部的重要河流——印度河貫穿其間,薩爾托洛山脈北端延伸至中國境內與喀喇崑崙山錫亞康戈里峰(Sia Kangri peak)相連。薩爾托洛山脈的山峰高度處在5,450至7,720米之間,自北向南山口高度5,589米到5,450米;北部是喀喇崑崙山脈,穿越其中的通道曾是古代的絲綢之路,也是連接中巴的戰略要道。從地形上看,錫亞琴冰川背靠喀喇崑崙山脈,是克什米爾中部海拔最高的地區之一,也是印巴實際控制線上的制高點,其北側的喬戈里峰海拔8611米,是世界第二高峰。站在冰川頂部,可以俯瞰克什米爾的大部分地區。控制錫亞琴冰川,就意味着形成了居高臨下的優勢,取得戰略上的主動權。
歷史
錫亞琴冰川地區為印巴衝突地區,自1947年印巴克什米爾爭端爆發後,這裡始終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對峙陣地,雙方均在這裡設有重兵,並多次發生血戰。 1949年,印巴兩國簽署了《卡拉奇協定》[1] ,就雙方在克什米爾地區劃定停火線達成一致。這條後來被稱為「實際控制線」的停火線,將存在爭議的克什米爾地區分為印控、巴控兩個部分,但卻只劃到錫亞琴冰川南端,而《卡拉奇協定》中僅模糊地提到停火線將繼續「向北直到冰川」。作為印巴第三次戰爭結果的《西姆拉條約》也未明確劃定錫亞琴冰川界線。 1962年中國和巴基斯坦劃分邊界時確定兩國邊界延伸到錫亞琴冰川東北的喀喇崑崙山後,當時印度政府未表示異議。 從1981年開始,印巴雙方分別派出巡邏隊抵達錫亞琴冰川地區進行偵察和適應性訓練,同時到歐洲國家採購高海拔作戰的專用設備,為部隊長期駐守進行物質準備。 1983年,印度軍隊偷偷開進了錫亞琴冰川地區,開始在此設立據點。翌年,印軍又發動了「梅夫道」戰役,搶占了冰川的兩個山口——具有戰略意義的錫亞拉山口和比拉方德山口,基本上控制了該地區,而巴基斯坦只控制了南邊的哥央拉山口。在1984年的戰爭中,雙方各有2個師參戰,大約有1萬名士兵死亡。 1984-2003年來,印度和巴基斯坦在這裡數次交火,直到2003年11月雙方才實現停火。
自印巴2004年啟動全面對話進程後,巴方一直要求印度減少在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駐軍。至2013年,在克什米爾實際控制線印方一側,錫亞琴冰川仍為印軍14團防區之一。印巴雙方仍在對峙。 2007年9月,印度政府宣布在印度與中國、印度與尼泊爾之間邊界和與巴控克什米爾交界處的各個世界級高峰附近開闢200條旅遊探險線路,包括4條在錫亞琴冰川的旅遊項目,並將其納入國家計劃。 2011年5月31日,印度和巴基斯坦兩國的談判代表在新德里結束了為期兩天的有關錫亞琴冰川問題的談判。雙方在聯合聲明中表示,兩國將再次在伊斯蘭堡繼續有關的談判,以尋求結束兩國軍隊在錫亞琴冰川地區的對峙。
印巴克什米爾衝突
巴基斯坦聲稱對除中控克什米爾以外的地區都是巴基斯坦領土,而印度一直沒有正式承認中國和巴基斯坦對該地區的控制權,聲稱包括中巴於1963年簽署的邊界所劃歸中國的喀喇崑崙走廊地區等都屬於印度領土。巴基斯坦將整個克什米爾地區視為有爭議的領土,而印度則援引其憲法證明克什米爾地區為印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克什米爾地區也有一部分人傾向於獨立建國,但是由於種種原因受到印度和巴基斯坦的共同反對。 由於印巴兩國都擁有核武器,克什米爾向來被認為是世界上最具危險性的領土爭端之一。 印巴兩國為了爭奪克什米爾地區曾經爆發了三場戰爭:1947年第一次印巴戰爭、1965年第二次印巴戰爭和1971年第三次印巴戰爭,還有1999年在印控克什米爾的卡吉爾(Kargil)地區爆發的卡吉爾邊境衝突(Kargil War)(也稱為第四次克什米爾戰爭)。
影片
參考文獻
- ↑ 印度與中國邊境衝突 同時與巴基斯坦關係惡化,BBC,2020年 7月 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