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香草
锦香草 |
锦香草,别名:熊巴掌、熊巴耳、猫耳朵草、铺地毡,拉丁文名:Phyllagathis cavaleriei (Levl. et Van.) Guillaum. 野牡丹科、锦香草属草本,高10-15厘米;茎直立或匍匐,逐节生根,近肉质,密被长粗毛,四棱形、通常无分枝。
叶片纸质或近膜质,广卵形、广椭圆形或圆形,顶端广急尖至近圆形,有时微凹,基部心形,边缘具不明显的细浅波齿及缘毛,两面绿色或有时背面紫红色,叶面具疏糙伏毛状长粗毛,脉平整,背面仅基出脉及侧脉被平展的长粗毛,有时毛脱落,脉隆起;蒴果杯形,顶端冠4裂,伸出宿存萼外约2毫米,果梗伸长,被糠秕。花期6-8月,果期7-9月。 生于海拔400-1500m的山谷、山坡疏、密林下阴湿地或水沟旁。 图片取自中国植物图库
目录
基本内容
中文学名:锦香草
界:植物界
纲:双子叶植物纲
目:桃金娘目
亚科:野牡丹亚科
属:锦香草属
别称:白毛虎舌毡、老虎耳、石用、大虎耳草、山霸王
门:被子植物门
亚纲:蔷薇亚纲
科:野牡丹科
族:蜂斗草族
种:锦香草
植物学史
形态特征
草本,高10-15厘米;茎直立或匍匐,逐节生根,近肉质,密被长粗毛,四棱形、通常无分枝。叶片纸质或近膜质,广卵形、广椭圆形或圆形,顶端广急尖至近圆形,有时微凹,基部心形,长6-12.5(-16)厘米,宽4.5-11(-14)厘米,边缘具不明显的细浅波齿及缘毛,7-9基出脉,两面绿色或有时背面紫红色,叶面具疏糙伏毛状长粗毛,脉平整,背面仅基出脉及侧脉被平展的长粗毛,有时毛脱落,脉隆起;叶柄长1.5-9厘米,密被长粗毛。[1]
伞形花序,顶生,总花梗长4-17厘米,被长粗毛,稀几无毛或无毛;苞片倒卵形或近倒披针形,有时呈突尖三角形,被粗毛,通常仅有4枚,长约,1厘米或更大,有时超过4枚,但极小;花梗长3-8毫米,与花萼均被糠秕;花萼漏斗形,四棱形,长约5毫米,裂片广卵形,顶端点尖,长约1毫米;花瓣粉红色至紫色,广倒卵形,上部略偏斜,顶端急尖,长约5毫米;雄蕊近等长,长8-10毫米,花药长4-5毫米,基部具小瘤或瘤不甚明显,药隔下延呈短距;子房杯形,顶端具冠。
蒴果杯形,顶端冠4裂,伸出宿存萼外约2毫米,直径约6毫米;宿存萼具8纵肋,果梗伸长,被糠秕。花期6-8月,果期7-9月。
产地生境
主要变种
锦香草(原变种)熊巴掌、熊巴耳、猫耳朵草、铺地毡(广西)var. cavaleriei.
本种叶形及植株所被毛被变化很大,有的植株带紫红色或几无毛。
短毛熊巴掌(变种)(云南植物志)猫耳朵、熊巴耳(广西),猪婆耳、豆角消(江西),虎耳、叶下红(福建)var. tankahkeei (Merr.) C. Y. Wu ex C. Chen,本变种与前者的区别是,叶背于基出脉及侧脉上,除被平展的长粗毛外,尚有短刺毛,花萼有时被疏长刺毛。花期5-8月,果期8-10月。
产云南、贵州、湖南、广西、广东(海南岛未发现)、江西、福建。生于海拔300-1400米的山谷、山坡密林下荫湿的地方及水旁。模式标本采自福建南平。
全株药用,有清凉作用,又用叶炖肉吃有滋补作用;也作猪饲料。
长柄熊巴掌(变种)var. wilsoniana Guillaum.[2]
本变种与原变种的区别是,茎被绒毛;叶片卵形或广卵形,顶端急尖或渐尖,两面被微柔毛及糙伏毛;叶柄被绒毛,通常较叶片长;雄蕊花药基部通常无疣;子房坛形,顶端缢缩成冠。
产四川西部、云南。生于海拔2100-3100米的山坡、山谷密林下荫湿的地方。模式标本采自四川西部康定。
主要价值
- 饲料
锦香草亦作猪饲料。
- 药用
药材基源:为野牡丹科植物锦香草的全草或根。采收和储藏:春、夏季采收全草,根全年均可采,均洗净,鲜用或切碎晒干。全株烧灰治耳朵出脓(可能是中耳炎);
功效:清热凉血。
主治:热毒血痢;湿热带下;月经不调;血热崩漏;肠热痔血;小儿阴囊肿大。
性味:味苦;辛;性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或泡酒。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
出处:《中华草本》
参考文献
- ↑ 植物知识科普,小编带你了解直立锦香草,小度讲植物, 18-06-26
- ↑ 海南锦香草知识免费科普,看一看你了解多少?,小度讲植物, 18-0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