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嶺埂宋墓群
長嶺埂宋墓群位於四川省瀘州市瀘縣喻寺鎮南坳村一社長嶺埂背靠薄刀嶺小山上,總面積約2.25萬平方米,文物遺址年代判定為宋。
2002年12月27日公佈為四川省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5月25日菩橋墓群及長嶺埂宋墓群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瀘州市
泸州市(四川话拼音:Lu2zhou1;国际音标:[lu21tsəu55]),简称泸,古称江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四川省下辖的地级市,位于四川省东南部。市境东北临重庆市,西北界内江市、自贡市,西毗宜宾市,西南接云南省昭通市,南邻贵州省毕节市,东达贵州省遵义市。地处川滇黔渝四省市结合部,四川盆地南端,北部为川中丘陵区,南部为大娄山区。长江自西向东横贯市境北部,于城区与沱江汇合。赤水河为南部与贵州省的界河,并折向北流于合江县注入长江。全市总面积12,229平方公里,人口431.72万,市人民政府驻江阳区。泸州是中国著名的“酒城”,出产闻名遐尔的名酒泸州老窖和郎酒,亦特产南亚热带水果桂圆和荔枝。泸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
目录
歷史
周代属巴国辖地。周慎靓王五年(前316年)秦惠文王派张仪和司马错灭巴、蜀,同年设置巴郡辖有包括泸州。
西汉景帝六年(前151年)封苏嘉为江阳候在长江与沱江交汇处(今泸州市江阳区)设置江阳县。
汉武帝建元六年(前135年)开发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置犍为郡,领江阳县。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年)复置为泸州,三年(620年)置总管府,四年(621年)升为都督府。
南宋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升本路安抚使。南宋末年,蒙古军入蜀,泸州城先后迁治于合江榕山、江安三江碛、合江安乐山,最终筑城于合江神臂城,直到景炎二年(1277年)神臂城才最终失陷,坚守抗蒙长达34年。元属重庆路。
明太祖洪武六年(1373年)泸州直隶四川行省,九年(1376年)直隶四川布政使司。
清嘉庆七年(1802年)泸州置川南永宁道(1908年改名下川南道)。
民国:初改泸州为泸县,置永宁道,1935年设置第七行政督察区。
1949年12月解放军攻占泸县,川南行政公署(相当于省级)驻泸州市。
1952年8月7日川南行政区撤销以前,辖有1地级市、4专区共5个地级行政单位和5市辖区、4县级市、33县共42个县级行政单位。)、泸州、泸县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地级)、泸州专区专员公署(地级),泸州市(川南行署辖、地辖)所在地。
1960年7月14日,国务院批复撤销泸州专区,所属市县划归宜宾专区。
文化大革命期间(1966年—1976年),泸州发生了一系列耗时近四年(1967年—1970年)的武斗冲突。仅三次大规模的武斗中,即打死2,000多人、打伤16,000多人(内8,000余人致残),非法动用国家资金3亿多元、粮食6,840万余斤,损失汽车1,000多辆和大批物资[1]。
1983年3月3日,国务院批复将地辖泸州市改为省辖市,原宜宾地区的泸县、纳溪、合江、叙永、古蔺5县划归泸州市。
地理
位置
泸州市位于四川省东南部,东北与重庆荣昌县、永川市、江津市接壤,东及南部与贵州省赤水市、习水县、仁怀市、金沙县、毕节市相邻,西南与云南省威信县相接、西及西北与宜宾市兴文县、江安县、自贡市富顺县、内江市隆昌县毗邻。地处东经105。09'-106。28', 北纬27。39'-29。20'之间。
面积
总幅员面积12,228.64平方公里,东西宽113公里,南北长185公里。
地形
泸州地处四川盆地南缘与云贵高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北低南高。北部为河谷、低中丘陵,平坝连片,为鱼米之乡。南部连接云贵高原、属大娄山北麓,为低山,河流深切,河谷陡峭,森林矿产资源丰富。最低点是合江的长江出境河口,海拔203米。 最高点是叙永县分水场龙弯粱子,海拔1902米,相对高差1699米。
參考文獻
- ↑ 游瑞林; 泸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 (编). 泸州市志. 北京: 方志出版社. 1998-08: 1371–1372. ISBN 7-80122-362-4.